技术分析
技术分析
- 塔里木山前盐底恶性漏失沉降堵漏技术(第一部分)
- 塔里木山前盐底恶性漏失沉降堵漏技术(第二部分)
- 塔里木山前盐底恶性漏失沉降堵漏技术(第三部分)
- 水平管稠油掺气减阻模拟实验(第一部分)
- 水平管稠油掺气减阻模拟实验(第二部分)
- 凝点在石油管道输送中的应用
- 管道减阻剂在原油管道运输中的应用
- 深层超深层钻井液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一部分)
- 深层超深层钻井液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二部分)
- 深层超深层钻井液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三部分)
- 深层超深层钻井液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四部分)
- 改性玄武岩纤维对油井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第一部分)
- 改性玄武岩纤维对油井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第二部分)
- 改性玄武岩纤维对油井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第三部分)
- 中国石油陆相页岩油钻井技术现状与发展建议 (第一部分)
- 中国石油陆相页岩油钻井技术现状与发展建议(第二部分)
- 中国石油陆相页岩油钻井技术现状与发展建议(第三部分)
- 中国石油陆相页岩油钻井技术现状与发展建议(第四部分)
- 固井水泥浆用两性离子型聚羧酸分散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第一部分)
- 固井水泥浆用两性离子型聚羧酸分散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第二部分)
- 固井水泥浆用两性离子型聚羧酸分散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第三部分)
- 新型温度响应型蠕虫状胶束堵漏剂合成与评价(第一部分)
- 新型温度响应型蠕虫状胶束堵漏剂合成与评价(第二部分)
- 化工管道运输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第一部分)
- 化工管道运输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第二部分)
- 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二甲基丙磺酸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性能
- 管道流量计量技术挑战与展望(第一部分)
- 管道流量计量技术挑战与展望(第二部分)
- 管道流量计量技术挑战与展望(第三部分)
- 海洋软管应用技术与展望(第一部分)
- 海洋软管应用技术与展望(第一部分)
- 海洋软管应用技术与展望(第二部分)
- 海洋软管应用技术与展望(第四部分)
- 基于蒙脱石修饰的深层页岩封堵剂制备及性能研究(第一部分)
- 基于蒙脱石修饰的深层页岩封堵剂制备及性能研究(第二部分)
- 两性离子聚合物降滤失剂的合成及评价 (第一部分)
- 两性离子聚合物降滤失剂的合成及评价 (第二部分)
- 减阻剂在高风险管道上的应用
- 分子模拟技术在油田用丙烯酰胺聚合物中的应用进展(第一部分)
- 分子模拟技术在油田用丙烯酰胺聚合物中的应用进展(第二部分)
- 非均相体系在微通道中的封堵性能研究(第一部分)
- 非均相体系在微通道中的封堵性能研究 (第二部分)
-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研究方法、分布特征与发展趋势(第一部分)
-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研究方法、分布特征与发展趋势(第二部分)
-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研究方法、分布特征与发展趋势(第三部分)
- 能源安全战略下中国管道输送技术发展与展望(第一部分)
- 能源安全战略下中国管道输送技术发展与展望(第二部分)
- 能源安全战略下中国管道输送技术发展与展望(第三部分)
- 超临界水对重油改质中多环芳烃生成与转化影响的研究进展(第一部分)
- 超临界水对重油改质中多环芳烃生成与转化影响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
- 耐高温两性离子型油井水泥缓凝剂的合成及其缓凝机理研究(第一部分)
- 耐高温两性离子型油井水泥缓凝剂的合成及其缓凝机理研究(第二部分)
- 稠油水环输送管道再启动压降特性分析 (第一部分)
- 稠油水环输送管道再启动压降特性分析 (第二部分)
- 稠油水环输送管道再启动压降特性分析 (第三部分)
- 石油钻井行业的技术新动态
- 防气窜固井水泥浆体系研究
- 油井水泥大温差缓凝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第一部分)
- 油井水泥大温差缓凝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第二部分)
- 智能油田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一部分)
- 智能油田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
- 智能油田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三部分)
- 石油钻井行业技术新动态
- 石油钻井行业技术新动态
- 钻井过程中井漏特征精细识别方法研究与应用(第一部分)
- 钻井过程中井漏特征精细识别方法研究与应用(第二部分)
- 非常规油气固井材料发展现状及趋势浅析(第一部分)
- 非常规油气固井材料发展现状及趋势浅析(第二部分)
- 石油钻井行业技术动态
- 国际石油202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回顾
- 页岩气小井眼水平井纳米增韧水泥浆固井技术(第一部分)
- 页岩气小井眼水平井纳米增韧水泥浆固井技术(第二部分)
- 新型固井冲洗液评价装置适用性分析 (第一部分)
- 新型固井冲洗液评价装置适用性分析(第二部分)
- 吉木萨尔页岩油井水泥环性能评价(第一部分)
- 吉木萨尔页岩油井水泥环性能评价(第二部分)
- 构建多维度管道巡防体系管控高后果区风险
- 管道工程建设质量问题探究
- 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和应用进展(第三部分)
- 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和应用进展(第一部分)
- 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和应用进展(第二部分)
- 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和应用进展(第四部分)
- 基于页岩油水两相渗流特性的油井产能模拟研究
- 页岩油水平井压裂后变形套管液压整形技术
- 中深层稠油化学降黏技术研究进展(第一部分)
- 中深层稠油化学降黏技术研究进展(第二部分)
- 中深层稠油化学降黏技术研究进展(第三部分)
- 中深层稠油化学降黏技术研究进展(第四部分)
- 陆相页岩油气水平井穿层体积压裂技术
- 超支化聚乙烯新材料的研究进展(第一部分)
- 超支化聚乙烯新材料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
- 纤维素纳米材料在油气行业的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孙金声院士团队
- 国内外深井超深井钻井液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第一部分)
- 国内外深井超深井钻井液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第二部分)
- 动态压力固井用疏水缔合聚合物防窜剂的合成与性能(第一部分)
- 动态压力固井用疏水缔合聚合物防窜剂的合成与性能(第二部分)
- 聚合物降滤失剂PAAAA的合成及其性能评价(第一部分)
- 聚合物降滤失剂PAAAA的合成及其性能评价(第二部分)
- 神奇的湍流减阻效应-加点高聚物就能让流体减阻
- 油井用复合低温早强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第一部分)
- 油井用复合低温早强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第二部分)
- 阴离子型丁苯胶乳粉的合成及其在油井水泥中的应用(第一部分)
- 阴离子型丁苯胶乳粉的合成及其在油井水泥中的应用(第二部分)
- 水溶性疏水缔合聚合物-膨润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第一部分)
- 水溶性疏水缔合聚合物-膨润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第二部分)
- 南海深水油气开采风险识别及安全控制技术
- 中国陆上油气田生产智能化现状及展望(第一部分)
- 中国陆上油气田生产智能化现状及展望(第二部分)
- 中国陆上油气田生产智能化现状及展望(第三部分)
- 石油钻井堵漏-施工原理-施工方法
- 钻井工程血液-钻完井液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第一部分)
- 钻井工程血液-钻完井液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第二部分)
- 钻井工程血液-钻完井液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第三部分)
- 详述固井前置液
- 国内新型油井水泥分散剂的研究进展
- 缓凝剂的作用机理及缓凝效果
- 油田工业当中消泡剂的应用
- 微交联聚合物降滤失剂的合成与性能 (第一部分)
- 微交联聚合物降滤失剂的合成与性能(第二部分)
- 抗温抗盐水基钻井液降滤失剂研究进展(第一部分)
- 抗温抗盐水基钻井液降滤失剂研究进展(第二部分)
- 抗温抗盐水基钻井液降滤失剂研究进展(第三部分)
- 超高温高密度钻井液
- 浅析减阻剂在输油管道运行中的节能降耗和增输效益
- 井控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三部分)
- 井控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二部分)
- 井控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一部分)
- 耐温型聚丙烯酰胺减阻剂研究与应用现状(第一部分)
- 耐温型聚丙烯酰胺减阻剂研究与应用现状(第二部分)
- 抗高温钻井液降滤失剂的合成及机理研究(第一部分)
- 抗高温钻井液降滤失剂的合成及机理研究(第二部分)
- 抗高温钻井液降滤失剂的合成及机理研究(第三部分)
- 油气管道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 可降解微交联减阻剂的开发及应用(第一部分)
- 石油管道输送用高效减阻剂超高分子量聚1-辛烯的合成及其结构性能(第三部分)
- 石油管道输送用高效减阻剂超高分子量聚1-辛烯的合成及其结构性能(第二部分)
- 石油管道输送用高效减阻剂超高分子量聚1-辛烯的合成及其结构性能(第一部分)
- 可降解微交联减阻剂的开发及应用(第二部分)
- 泡沫水泥浆固井技术
- 泡沫水泥浆固井技术
- 深井、超深井固井关键工具(三)
- 深井、超深井固井关键技术进展及实践 (一)
- 深井、超深井固井特色水泥浆体系(二)
- 石油支撑剂是什么
- 油田污水处理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 液化石油气(LPG)压裂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 液化石油气(LPG)压裂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 乳化原油破乳机理的研究
- 乳化原油破乳机理的研究
- 油田开发过程中厚油层剩余油分布与挖潜技术研究
- 一种低伤害压裂液的性能评价与现场应用
- 油基泥浆含油钻屑处理技术研究
- 钻井完井过程油气储层伤害机理与控制措施
- 浅谈PX 项目与我国石油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 油气并举在石油开采中的作业分析
- 斯伦贝谢如何强化技术创新
- 页岩油深斜井技术新发展
- 油田注水用杀菌剂在我国的应用及发展
- 油田开发设计方法和老油田开发现状
- 引入新井身结构提高SAGD性能
- 关于油气勘探新技术与应用分析
- 海洋油气钻探及其相关应用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 储层压裂新技术: 液化石油气无水压裂
- “大数据” 助力石油行业更高效
- 一种速溶无残渣纤维素压裂液
- 油田污水回用技术促进企业清洁生产
- 历史悠久且最有效的堵漏剂产品:Diaseal M
- 贝克休斯ClearStar压裂液体系
- EOR三大技术现状与展望
- 页岩油气开发环保新技术 移动式膜分离技术提供高容量水循环利用
- 油田化学剂在油田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 三次采油技术进展
- 中东钻井技术新进展
- 页岩气开采新工艺:无水压裂
- 以聚合物为载体的三次采油技术研究
- 深水钻井液关键外加剂优选评价方法
- 合成基钻井液技术应用
塔里木盆地山前普遍发育高压盐膏层和低压碎屑岩目的层,两套地层系统压差高于20MPa,钻井过程中由于地质卡层不准极易造成钻穿盐膏层、进入目的层后发生恶性井漏事故。为解决塔里木山前盐底恶性井漏问题,在已知塔里木山前盐底恶性漏失机理为高低压差地层钻穿连通造成的恶性漏失和“瓶塞”堵漏原理的基础上,通过评价堵漏材料的承压强度和高温下的沉降速度等性能参数,分别筛选出油基钻井液和水基钻井液沉降堵漏塞形成(速度和质量)的最佳条件,并最终形成一套高密度、大压差油基和水基钻井液专用的沉降堵漏技术。其中,当油基钻井液油水比50∶50、破乳电压(ES)在200-300V范围内,水基钻井液添加了0.2%XC、0.2%破胶剂和堵漏剂时,沉降塞形成效果最好。该沉降堵漏技术在塔里木山前成功试验3口井,其中在DB1302井上堵漏塞承压能力达30MPa,说明盐底恶性漏失堵漏技术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
深层、超深层、特深层已经成为我国油气重大发现的主阵地,其资源量达671×108t油当量,占我国油气资源总量的34%,其中三分之二以上分布在塔里木、四川和准噶尔等盆地。中国石油深层、超深层、特深层天然气产量占国内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收益率平均超过30%,是中浅层气田的2.3倍,目前探明率仅为13%。以塔里木油田为例,油田日产油气当量超1×106t、埋深6000 m以内的产量占比超过52%。一口超深气井日配产可达1×106m3,相当于数十口甚至上百口浅层气井的产量,超深、特深层是油气田增储上产的重要增长极,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超深、特深层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是目前开展地球深部探测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超深、特深层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已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
塔里木油田山前盐膏层普遍埋深≥5000 m、厚度≥500 m,同时受构造地质应力影响,造成盐膏层压力系数较大(一般为2.0以上,最高达2.7)。由于该地区油气目的层为砂岩储层,地层压力系数较低(一般为2.0以下)。在实钻过程中,高压盐膏层和低压砂岩储层之间的底板泥岩(隔挡层)很薄,当地质卡层不准时,往往会提前揭开低压目的层,导致瞬间发生恶性井漏,若起钻不及时极易造成阻卡、卡钻侧钻等复杂故障的发生,后续要想恢复井筒液柱压力,需要开展安全高效的堵漏作业。例如DB1302井盐底恶性井漏时井筒内密度2.35g/cm³的钻井液液面瞬间降低至1300 m(压差29.97 MPa),这给堵漏施工作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近两年来塔里木油田因该项井漏而造成的卡钻、侧钻井超过5口,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5000万元,同时因堵漏施工造成井下二次复杂事件也常有发生(例如固井质量差以致无法建立循环等)。因此,针对塔里木山前盐底恶性井漏难题,需要深入开展技术研究以形成安全高效的堵漏技术对策。
1.盐底恶性井漏特征研究及对策分析
盐底恶性井漏发生的根本原因是高低压差(≥20 MPa)地层被钻穿并连通从而造成的恶性漏失。塔里木山前高压盐膏层钻进需要的钻井液密度一般≥2.2g/cm³,而砂岩油气目的层钻进所需要的钻井液密度≤2.0g/cm³。例如,DB1302井高压盐膏层与砂岩目的层最大压差达到35 MPa,高压差造成砂岩目的层低压层发生快速的压裂性失返井漏,该类型漏失存在以下特征。
(1)高低压层(压差≥20MPa)造成的压裂性漏失,产生的裂缝可以向低压目的层深处延伸,且裂缝开度可以很大,甚至达到钻头直径。
(2)裂缝向下部低压目的层延伸,方向与最小地应力一致,漏失通道和空间大,单井漏失量最大超过5000m3。
(3)常规的桥接堵漏难以解决此类漏失问题。在塔里木山前盐底发生的压裂性失返井漏用桥堵堵漏成功率基本为零,会出现堵漏桥浆全部进入盐底低压漏层的情况,堵漏材料对漏层不能形成有效封堵,堵漏难度高,实际现场施工过程也验证了这一点。
(4)与常规的井壁漏失不同,山前盐底恶性漏失方向为向下的低压目的层。常规的井壁漏失,基本是钻遇低压层、薄弱层、裂缝等而造成的漏失,一般裂缝的长度、宽度和条数是一定的,是可以通过常规的堵漏措施解决的。
针对常规井壁薄弱层漏失裂缝“长、宽、量”基本确定的情况,可以应用“应力笼”填充理论,使用常规的桥堵方式进行堵漏作业;而针对盐底低压目的层产生的压裂性裂缝漏失,根据上述对其特征的分析可知,由于存在裂缝的“长、宽、多”不确定等特点,可基于“瓶塞”堵漏原理,使用高强度、高密度堵漏剂在井底裂缝面上形成一层高强度沉降封堵层,即形成一定高度的人工沉降井底,实现高、低压层的有效分开,从而达到堵漏目的。堵漏成功后,就可以为井眼恢复正常循环,根据中完要求在井下留下一段沉降堵漏塞,为后续中完作业提供安全施工条件,保证下套管到位后固井施工不再发生漏失。
2.沉降堵漏技术室内研究
2.1油基钻井液沉降堵漏技术
根据油基钻井液的特征,实验分别针对堵漏材料强度(≥30 MPa)、沉降速度(≤24 h)、油水比、温度等不同参数开展性能评价。
2.1.1 堵漏材料强度评价
堵漏材料选择塔里木油田常用的刚性堵漏剂、果壳堵漏剂、树脂堵漏剂,油基钻井液配方为:柴油+25%CaCl2+3%主乳+3%辅乳+1%润湿剂+3%CaO+2%降滤失剂+加重剂(ρ=2.0 g/cm³)。将不同堵漏材料加入油基钻井液中进行160℃×12 h的高温滚动老化后,先后进行筛分、烘干处理,通过筒压机开展30MPa抗压强度评价,实验结果见表1。
注:1、破碎率=(1-筛余量/总质量 )×100%;2、抗压强度选取30MPa;3、由于山前盐底井底温度140-160℃,因此堵漏材料抗压强度实验温度选择160℃。
从表1可知,160℃高温老化后,刚性堵漏剂、合成树脂堵漏剂在30MPa下破碎率均小于9%,抗压强度较好;而果壳堵漏剂破碎率大于30%,这表明高温老化后果壳堵漏材料抗压强度较低。因此,油基钻井液沉降堵漏材料应选择抗压强度高的刚性堵漏剂和合成树脂堵漏。
2.1.2堵漏浆承压能力评价
通过自制沉降堵漏模拟装置(图1),测试堵漏浆沉降塞的承压能力。现场成熟油基钻井液沉降堵漏配方为:3%SQD-98 细(0.20mm)+3%SQD-98中(0.45mm)+10%刚性堵漏剂-2(3mm)+20%刚性堵漏剂-3(5mm)+20%刚性堵漏剂-4(10mm)+5%合成树脂堵漏剂-3(2mm)+5%合成树脂堵漏剂-4(6mm)。
自制沉降堵漏模拟装置底部安装有10mm漏盘,在ρ=2.0g/cm³的油基钻井液中按配方比例加入上述堵漏材料,在装置泥浆罐中160℃沉降老化24h后,分别在5MPa、10MPa、20MPa、30MPa压差下测试堵漏浆的漏失量,结果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30MPa压差下堵漏浆漏失量仅为4.2 mL,这表明堵漏浆对底部漏盘起到了良好的封堵作用,证明现场成熟的油基钻井液沉降堵漏配方承压能力可达30MPa,即刚性堵漏材料和合成树脂堵漏材复配可以满足沉降堵漏承压30MPa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