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分析
技术分析
- 管道减阻剂在原油管道运输中的应用
- 深层超深层钻井液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一部分)
- 深层超深层钻井液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二部分)
- 深层超深层钻井液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三部分)
- 深层超深层钻井液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四部分)
- 改性玄武岩纤维对油井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第一部分)
- 改性玄武岩纤维对油井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第二部分)
- 改性玄武岩纤维对油井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第三部分)
- 中国石油陆相页岩油钻井技术现状与发展建议 (第一部分)
- 中国石油陆相页岩油钻井技术现状与发展建议(第二部分)
- 中国石油陆相页岩油钻井技术现状与发展建议(第三部分)
- 中国石油陆相页岩油钻井技术现状与发展建议(第四部分)
- 固井水泥浆用两性离子型聚羧酸分散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第一部分)
- 固井水泥浆用两性离子型聚羧酸分散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第二部分)
- 固井水泥浆用两性离子型聚羧酸分散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第三部分)
- 新型温度响应型蠕虫状胶束堵漏剂合成与评价(第一部分)
- 新型温度响应型蠕虫状胶束堵漏剂合成与评价(第二部分)
- 化工管道运输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第一部分)
- 化工管道运输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第二部分)
- 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二甲基丙磺酸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性能
- 管道流量计量技术挑战与展望(第一部分)
- 管道流量计量技术挑战与展望(第二部分)
- 管道流量计量技术挑战与展望(第三部分)
- 海洋软管应用技术与展望(第一部分)
- 海洋软管应用技术与展望(第一部分)
- 海洋软管应用技术与展望(第二部分)
- 海洋软管应用技术与展望(第四部分)
- 基于蒙脱石修饰的深层页岩封堵剂制备及性能研究(第一部分)
- 基于蒙脱石修饰的深层页岩封堵剂制备及性能研究(第二部分)
- 两性离子聚合物降滤失剂的合成及评价 (第一部分)
- 两性离子聚合物降滤失剂的合成及评价 (第二部分)
- 减阻剂在高风险管道上的应用
- 分子模拟技术在油田用丙烯酰胺聚合物中的应用进展(第一部分)
- 分子模拟技术在油田用丙烯酰胺聚合物中的应用进展(第二部分)
- 非均相体系在微通道中的封堵性能研究(第一部分)
- 非均相体系在微通道中的封堵性能研究 (第二部分)
-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研究方法、分布特征与发展趋势(第一部分)
-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研究方法、分布特征与发展趋势(第二部分)
-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研究方法、分布特征与发展趋势(第三部分)
- 能源安全战略下中国管道输送技术发展与展望(第一部分)
- 能源安全战略下中国管道输送技术发展与展望(第二部分)
- 能源安全战略下中国管道输送技术发展与展望(第三部分)
- 超临界水对重油改质中多环芳烃生成与转化影响的研究进展(第一部分)
- 超临界水对重油改质中多环芳烃生成与转化影响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
- 耐高温两性离子型油井水泥缓凝剂的合成及其缓凝机理研究(第一部分)
- 耐高温两性离子型油井水泥缓凝剂的合成及其缓凝机理研究(第二部分)
- 稠油水环输送管道再启动压降特性分析 (第一部分)
- 稠油水环输送管道再启动压降特性分析 (第二部分)
- 稠油水环输送管道再启动压降特性分析 (第三部分)
- 石油钻井行业的技术新动态
- 防气窜固井水泥浆体系研究
- 油井水泥大温差缓凝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第一部分)
- 油井水泥大温差缓凝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第二部分)
- 智能油田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一部分)
- 智能油田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
- 智能油田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三部分)
- 石油钻井行业技术新动态
- 石油钻井行业技术新动态
- 钻井过程中井漏特征精细识别方法研究与应用(第一部分)
- 钻井过程中井漏特征精细识别方法研究与应用(第二部分)
- 非常规油气固井材料发展现状及趋势浅析(第一部分)
- 非常规油气固井材料发展现状及趋势浅析(第二部分)
- 石油钻井行业技术动态
- 国际石油202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回顾
- 页岩气小井眼水平井纳米增韧水泥浆固井技术(第一部分)
- 页岩气小井眼水平井纳米增韧水泥浆固井技术(第二部分)
- 新型固井冲洗液评价装置适用性分析 (第一部分)
- 新型固井冲洗液评价装置适用性分析(第二部分)
- 吉木萨尔页岩油井水泥环性能评价(第一部分)
- 吉木萨尔页岩油井水泥环性能评价(第二部分)
- 构建多维度管道巡防体系管控高后果区风险
- 管道工程建设质量问题探究
- 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和应用进展(第三部分)
- 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和应用进展(第一部分)
- 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和应用进展(第二部分)
- 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和应用进展(第四部分)
- 基于页岩油水两相渗流特性的油井产能模拟研究
- 页岩油水平井压裂后变形套管液压整形技术
- 中深层稠油化学降黏技术研究进展(第一部分)
- 中深层稠油化学降黏技术研究进展(第二部分)
- 中深层稠油化学降黏技术研究进展(第三部分)
- 中深层稠油化学降黏技术研究进展(第四部分)
- 陆相页岩油气水平井穿层体积压裂技术
- 超支化聚乙烯新材料的研究进展(第一部分)
- 超支化聚乙烯新材料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
- 纤维素纳米材料在油气行业的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孙金声院士团队
- 国内外深井超深井钻井液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第一部分)
- 国内外深井超深井钻井液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第二部分)
- 动态压力固井用疏水缔合聚合物防窜剂的合成与性能(第一部分)
- 动态压力固井用疏水缔合聚合物防窜剂的合成与性能(第二部分)
- 聚合物降滤失剂PAAAA的合成及其性能评价(第一部分)
- 聚合物降滤失剂PAAAA的合成及其性能评价(第二部分)
- 神奇的湍流减阻效应-加点高聚物就能让流体减阻
- 油井用复合低温早强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第一部分)
- 油井用复合低温早强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第二部分)
- 阴离子型丁苯胶乳粉的合成及其在油井水泥中的应用(第一部分)
- 阴离子型丁苯胶乳粉的合成及其在油井水泥中的应用(第二部分)
- 水溶性疏水缔合聚合物-膨润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第一部分)
- 水溶性疏水缔合聚合物-膨润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第二部分)
- 南海深水油气开采风险识别及安全控制技术
- 中国陆上油气田生产智能化现状及展望(第一部分)
- 中国陆上油气田生产智能化现状及展望(第二部分)
- 中国陆上油气田生产智能化现状及展望(第三部分)
- 石油钻井堵漏-施工原理-施工方法
- 钻井工程血液-钻完井液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第一部分)
- 钻井工程血液-钻完井液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第二部分)
- 钻井工程血液-钻完井液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第三部分)
- 详述固井前置液
- 国内新型油井水泥分散剂的研究进展
- 缓凝剂的作用机理及缓凝效果
- 油田工业当中消泡剂的应用
- 微交联聚合物降滤失剂的合成与性能 (第一部分)
- 微交联聚合物降滤失剂的合成与性能(第二部分)
- 抗温抗盐水基钻井液降滤失剂研究进展(第一部分)
- 抗温抗盐水基钻井液降滤失剂研究进展(第二部分)
- 抗温抗盐水基钻井液降滤失剂研究进展(第三部分)
- 超高温高密度钻井液
- 浅析减阻剂在输油管道运行中的节能降耗和增输效益
- 井控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三部分)
- 井控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二部分)
- 井控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一部分)
- 耐温型聚丙烯酰胺减阻剂研究与应用现状(第一部分)
- 耐温型聚丙烯酰胺减阻剂研究与应用现状(第二部分)
- 抗高温钻井液降滤失剂的合成及机理研究(第一部分)
- 抗高温钻井液降滤失剂的合成及机理研究(第二部分)
- 抗高温钻井液降滤失剂的合成及机理研究(第三部分)
- 油气管道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 可降解微交联减阻剂的开发及应用(第一部分)
- 石油管道输送用高效减阻剂超高分子量聚1-辛烯的合成及其结构性能(第三部分)
- 石油管道输送用高效减阻剂超高分子量聚1-辛烯的合成及其结构性能(第二部分)
- 石油管道输送用高效减阻剂超高分子量聚1-辛烯的合成及其结构性能(第一部分)
- 可降解微交联减阻剂的开发及应用(第二部分)
- 泡沫水泥浆固井技术
- 泡沫水泥浆固井技术
- 深井、超深井固井关键工具(三)
- 深井、超深井固井关键技术进展及实践 (一)
- 深井、超深井固井特色水泥浆体系(二)
- 石油支撑剂是什么
- 油田污水处理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 液化石油气(LPG)压裂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 液化石油气(LPG)压裂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 乳化原油破乳机理的研究
- 乳化原油破乳机理的研究
- 油田开发过程中厚油层剩余油分布与挖潜技术研究
- 一种低伤害压裂液的性能评价与现场应用
- 油基泥浆含油钻屑处理技术研究
- 钻井完井过程油气储层伤害机理与控制措施
- 浅谈PX 项目与我国石油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 油气并举在石油开采中的作业分析
- 斯伦贝谢如何强化技术创新
- 页岩油深斜井技术新发展
- 油田注水用杀菌剂在我国的应用及发展
- 油田开发设计方法和老油田开发现状
- 引入新井身结构提高SAGD性能
- 关于油气勘探新技术与应用分析
- 海洋油气钻探及其相关应用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 储层压裂新技术: 液化石油气无水压裂
- “大数据” 助力石油行业更高效
- 一种速溶无残渣纤维素压裂液
- 油田污水回用技术促进企业清洁生产
- 历史悠久且最有效的堵漏剂产品:Diaseal M
- 贝克休斯ClearStar压裂液体系
- EOR三大技术现状与展望
- 页岩油气开发环保新技术 移动式膜分离技术提供高容量水循环利用
- 油田化学剂在油田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 三次采油技术进展
- 中东钻井技术新进展
- 页岩气开采新工艺:无水压裂
- 以聚合物为载体的三次采油技术研究
- 深水钻井液关键外加剂优选评价方法
- 合成基钻井液技术应用
2.4 接触角测试
将蒙脱石压片后,采用水滴法用全自动接触角测定仪(SDC-350 接触角测量仪)测定其水润湿接触角,结果如图5所示。蒙脱石原样的水润湿接触角为 33.04°,经过改性后N-MMT的水润湿接触角增大至95.00°,说明其表面极性降低,疏水性明显增强,更有利于其在油基钻井液中分散及应用。
2.5 微观形貌
采用台式扫描电子显微镜(Phenmo pro X)观察蒙脱石改性前后微观形貌,如图6所示。未经处理的蒙脱石颗粒大小取决于堆叠层数与单层表面积大小,最大颗粒大于3μm,与粒度分析结果相一致,可见其单片层堆叠结构。蒙脱石剥离处理得到的纳米片颗粒尺寸较初始状态显著变小,基本为纳米尺寸,为后续制备纳米封堵剂提供了基础。观察蒙脱石纳米片进行改性处理后的微观形态,其较蒙脱石纳米片尺寸有所增大,内部以蒙脱石纳米片为基体,表面生长功能性分子,与粒度分析结果一致。
2.6 热重分析
采用同步热重分析仪器(STA449F3)测试蒙脱石改性前后的热稳定性,结果如图7所示。蒙脱石原样在200℃以下的热失重为7.71%,主要原因为蒙脱石表面吸附水,在477℃处存在吸热峰,主要由蒙脱石晶体结构中的结合水与表面羟基热分解造成。功能改性后,第一阶段为温度低于200℃,纳米蒙脱石热失重为 3.01%,主要归因于其表面吸附水,可见改性后的纳米蒙脱石吸水性明显减弱。第二阶段,随着温度进一步提高至300℃左右,质量开始显著下降,质量损失为 24.99%,主要归因于接枝链的酰胺基、酯基的断裂分解;最后的质量损失阶段为温度450~600℃,质量损失为16.94%,主要归因于烷基主链的分解。以上结果说明,在温度不超过300℃的条件下,改性纳米蒙脱石的热稳定性较好。
3 纳米封堵剂性能评价
3.1 岩心自吸试验
页岩岩心的表面存在大量微纳米级裂缝及孔隙,这些孔缝的存在会诱发毛细管现象,从而引起自然渗吸,造成井壁失稳。将N-MMT、纳米SiO2和有机土分别配置成3%的白油溶液,取龙马溪组宁209井区现场岩心浸泡于白油溶液中,进行岩心自吸试验,结果如图8所示。经过3h的自然渗吸,浸泡于纯白油的页岩岩心渗吸白油量为0.09g,经过几种颗粒作用后页岩岩心的吸油量均有所减少; 浸泡于3%纳米封堵剂N-MMT白油中的岩心3h吸油量为0.03g,自然渗吸量降低 66.7%,说明纳米封堵剂N-MMT能封堵页岩孔缝,阻止岩心自吸。 浸泡于含有 3% 纳米SiO2的白油中的岩心3h吸油量为0.045g,说明纳米SiO2封堵效果不如N-MMT;有机土也能减少岩心的自吸量,但其作用效果远不及2种纳米颗粒,推测是因为有机土改变了溶液黏度而导致吸油量的降低。由此可见,制备的纳米封 堵剂能够封堵微裂缝,抑制钻井液滤液对地层孔喉结构的破坏。
采用扫描电镜观察页岩岩心表面微观形貌的变化(见图 9)。页岩发育大量的微孔隙、微裂缝,用纳米封堵剂N-MMT处理后,裂缝、孔隙均被封堵剂填充,页岩表面较为平整、密实和光滑,所制备纳米蒙脱石可被压缩进入特定页岩微纳米孔隙,填充内部孔隙并形成具备一定结构强度的封堵膜,从而实现对页岩内部结构的保护。
3.2 微孔滤膜封堵试验
将纳米封堵剂N-MMT加入页岩气钻井用油基钻井液中,在温度180℃下滚动老化16h后,采用孔径220nm滤膜测试高温高压(180℃/3.5MPa)滤失量,以此评价纳米封堵剂N-MMT在油基钻井液中对微纳米孔缝的封堵能力,试验结果如图 10所示。钻井液配方:3#白油+CaCl2水溶液(质量分数 25.0%)+4.0%主乳化剂+1.0% 辅乳化剂+1.5%润湿剂+1.0%有机土+纳米封堵剂N-MMT,重晶石加重至密度为1.80kg/L,白油与 25.0%CaCl2水溶液的体积比为 7∶3。
从图10可以看出,不加N-MMT的钻井液体系滤失量为6.8mL,随着体系中 N-MMT用量增加,高温高压滤失量显著降低;N-MMT用量为2.5% 时,体系滤失量降低47%;用量增加至3.0% 时,滤失量不再发生明显变化。可见纳米封堵剂 N-MMT封堵降滤失作用明显,最佳用量为2.5%。
3.3 钻井液性能评价
考察油基钻井液加入封堵剂的流变性和电稳定性变化情况,钻井液配方为:3#白油+CaCl2盐水(质量分数 25.0%)+4.0% 主乳化剂+1.0%辅乳化剂+1.5% 润湿剂+1.0%有机土+2.5% 纳米封堵剂N-MMT,用重晶石加重至钻井液密度为 1.80kg/L,白油与25.0%CaCl2盐水的体积比为7∶3。分别在温度180℃和200℃条件下滚动老化16h,在温度60℃下测得钻井液的流变数据,结果见表1。加入 2.5% 纳米封堵剂N-MMT后,钻井液体系在温度180℃和200℃下滚动老化后破乳电压分别提高10.7%和10.2%,黏度略有增加,说明纳米封堵剂与常规处理剂配伍性较好,不仅可以降低钻井液的高温高压滤失量,还具有提高体系乳液稳定性能和增黏提切的作用。
4 结论与建议
1) 基于蒙脱石修饰的纳米封堵剂N-MMT平均粒径526nm,疏水性较强,易于在油基钻井液中分散,在300℃以下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2) 纳米封堵剂N-MMT能紧密吸附在页岩微孔缝形成致密封堵膜,显著阻缓岩心自吸作用,可以实现纳米片对纳米孔、缝的紧密贴合封堵,降低高温高压滤失量,阻止钻井液滤液侵入地层,防止漏失发生。
3) 纳米封堵剂N-MMT与油基钻井液常规处理剂配伍性好,具有一定的提高体系乳液稳定性能和增黏提切的作用。但笔者仅通过常规室内试验初步评价了封堵剂 N-MMT的性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封堵机理,形成适用于深层页岩钻井的油基钻井液封堵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