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分析
技术分析
- 扶余油田外围区块生物胶降黏压裂技术试验(第一部分)
- 扶余油田外围区块生物胶降黏压裂技术试验(第二部分)
- 减阻剂在原油管道输送过程中的应用
- 基于深度学习的管道漏磁异常数据识别方法(第一部分)
- 基于深度学习的管道漏磁异常数据识别方法(第二部分)
- 基于深度学习的管道漏磁异常数据识别方法(第三部分)
- 油气管道泄漏应急处置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第一部分)
- 油气管道泄漏应急处置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第二部分)
- 非常规储层整体压裂智能优化(第一部分)
- 非常规储层整体压裂智能优化(第二部分)
- 非常规储层整体压裂智能优化(第三部分)
- 行业技术动态,二氧化碳干法压裂
- 塔里木山前盐底恶性漏失沉降堵漏技术(第一部分)
- 塔里木山前盐底恶性漏失沉降堵漏技术(第二部分)
- 塔里木山前盐底恶性漏失沉降堵漏技术(第三部分)
- 水平管稠油掺气减阻模拟实验(第一部分)
- 水平管稠油掺气减阻模拟实验(第二部分)
- 凝点在石油管道输送中的应用
- 管道减阻剂在原油管道运输中的应用
- 深层超深层钻井液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一部分)
- 深层超深层钻井液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二部分)
- 深层超深层钻井液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三部分)
- 深层超深层钻井液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四部分)
- 改性玄武岩纤维对油井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第一部分)
- 改性玄武岩纤维对油井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第二部分)
- 改性玄武岩纤维对油井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第三部分)
- 中国石油陆相页岩油钻井技术现状与发展建议 (第一部分)
- 中国石油陆相页岩油钻井技术现状与发展建议(第二部分)
- 中国石油陆相页岩油钻井技术现状与发展建议(第三部分)
- 中国石油陆相页岩油钻井技术现状与发展建议(第四部分)
- 固井水泥浆用两性离子型聚羧酸分散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第一部分)
- 固井水泥浆用两性离子型聚羧酸分散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第二部分)
- 固井水泥浆用两性离子型聚羧酸分散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第三部分)
- 新型温度响应型蠕虫状胶束堵漏剂合成与评价(第一部分)
- 新型温度响应型蠕虫状胶束堵漏剂合成与评价(第二部分)
- 化工管道运输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第一部分)
- 化工管道运输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第二部分)
- 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二甲基丙磺酸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性能
- 管道流量计量技术挑战与展望(第一部分)
- 管道流量计量技术挑战与展望(第二部分)
- 管道流量计量技术挑战与展望(第三部分)
- 海洋软管应用技术与展望(第一部分)
- 海洋软管应用技术与展望(第一部分)
- 海洋软管应用技术与展望(第二部分)
- 海洋软管应用技术与展望(第四部分)
- 基于蒙脱石修饰的深层页岩封堵剂制备及性能研究(第一部分)
- 基于蒙脱石修饰的深层页岩封堵剂制备及性能研究(第二部分)
- 两性离子聚合物降滤失剂的合成及评价 (第一部分)
- 两性离子聚合物降滤失剂的合成及评价 (第二部分)
- 减阻剂在高风险管道上的应用
- 分子模拟技术在油田用丙烯酰胺聚合物中的应用进展(第一部分)
- 分子模拟技术在油田用丙烯酰胺聚合物中的应用进展(第二部分)
- 非均相体系在微通道中的封堵性能研究(第一部分)
- 非均相体系在微通道中的封堵性能研究 (第二部分)
-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研究方法、分布特征与发展趋势(第一部分)
-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研究方法、分布特征与发展趋势(第二部分)
-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研究方法、分布特征与发展趋势(第三部分)
- 能源安全战略下中国管道输送技术发展与展望(第一部分)
- 能源安全战略下中国管道输送技术发展与展望(第二部分)
- 能源安全战略下中国管道输送技术发展与展望(第三部分)
- 超临界水对重油改质中多环芳烃生成与转化影响的研究进展(第一部分)
- 超临界水对重油改质中多环芳烃生成与转化影响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
- 耐高温两性离子型油井水泥缓凝剂的合成及其缓凝机理研究(第一部分)
- 耐高温两性离子型油井水泥缓凝剂的合成及其缓凝机理研究(第二部分)
- 稠油水环输送管道再启动压降特性分析 (第一部分)
- 稠油水环输送管道再启动压降特性分析 (第二部分)
- 稠油水环输送管道再启动压降特性分析 (第三部分)
- 石油钻井行业的技术新动态
- 防气窜固井水泥浆体系研究
- 油井水泥大温差缓凝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第一部分)
- 油井水泥大温差缓凝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第二部分)
- 智能油田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一部分)
- 智能油田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
- 智能油田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三部分)
- 石油钻井行业技术新动态
- 石油钻井行业技术新动态
- 钻井过程中井漏特征精细识别方法研究与应用(第一部分)
- 钻井过程中井漏特征精细识别方法研究与应用(第二部分)
- 非常规油气固井材料发展现状及趋势浅析(第一部分)
- 非常规油气固井材料发展现状及趋势浅析(第二部分)
- 石油钻井行业技术动态
- 国际石油202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回顾
- 页岩气小井眼水平井纳米增韧水泥浆固井技术(第一部分)
- 页岩气小井眼水平井纳米增韧水泥浆固井技术(第二部分)
- 新型固井冲洗液评价装置适用性分析 (第一部分)
- 新型固井冲洗液评价装置适用性分析(第二部分)
- 吉木萨尔页岩油井水泥环性能评价(第一部分)
- 吉木萨尔页岩油井水泥环性能评价(第二部分)
- 构建多维度管道巡防体系管控高后果区风险
- 管道工程建设质量问题探究
- 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和应用进展(第三部分)
- 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和应用进展(第一部分)
- 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和应用进展(第二部分)
- 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和应用进展(第四部分)
- 基于页岩油水两相渗流特性的油井产能模拟研究
- 页岩油水平井压裂后变形套管液压整形技术
- 中深层稠油化学降黏技术研究进展(第一部分)
- 中深层稠油化学降黏技术研究进展(第二部分)
- 中深层稠油化学降黏技术研究进展(第三部分)
- 中深层稠油化学降黏技术研究进展(第四部分)
- 陆相页岩油气水平井穿层体积压裂技术
- 超支化聚乙烯新材料的研究进展(第一部分)
- 超支化聚乙烯新材料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
- 纤维素纳米材料在油气行业的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孙金声院士团队
- 国内外深井超深井钻井液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第一部分)
- 国内外深井超深井钻井液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第二部分)
- 动态压力固井用疏水缔合聚合物防窜剂的合成与性能(第一部分)
- 动态压力固井用疏水缔合聚合物防窜剂的合成与性能(第二部分)
- 聚合物降滤失剂PAAAA的合成及其性能评价(第一部分)
- 聚合物降滤失剂PAAAA的合成及其性能评价(第二部分)
- 神奇的湍流减阻效应-加点高聚物就能让流体减阻
- 油井用复合低温早强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第一部分)
- 油井用复合低温早强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第二部分)
- 阴离子型丁苯胶乳粉的合成及其在油井水泥中的应用(第一部分)
- 阴离子型丁苯胶乳粉的合成及其在油井水泥中的应用(第二部分)
- 水溶性疏水缔合聚合物-膨润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第一部分)
- 水溶性疏水缔合聚合物-膨润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第二部分)
- 南海深水油气开采风险识别及安全控制技术
- 中国陆上油气田生产智能化现状及展望(第一部分)
- 中国陆上油气田生产智能化现状及展望(第二部分)
- 中国陆上油气田生产智能化现状及展望(第三部分)
- 石油钻井堵漏-施工原理-施工方法
- 钻井工程血液-钻完井液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第一部分)
- 钻井工程血液-钻完井液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第二部分)
- 钻井工程血液-钻完井液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第三部分)
- 详述固井前置液
- 国内新型油井水泥分散剂的研究进展
- 缓凝剂的作用机理及缓凝效果
- 油田工业当中消泡剂的应用
- 微交联聚合物降滤失剂的合成与性能 (第一部分)
- 微交联聚合物降滤失剂的合成与性能(第二部分)
- 抗温抗盐水基钻井液降滤失剂研究进展(第一部分)
- 抗温抗盐水基钻井液降滤失剂研究进展(第二部分)
- 抗温抗盐水基钻井液降滤失剂研究进展(第三部分)
- 超高温高密度钻井液
- 浅析减阻剂在输油管道运行中的节能降耗和增输效益
- 井控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三部分)
- 井控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二部分)
- 井控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一部分)
- 耐温型聚丙烯酰胺减阻剂研究与应用现状(第一部分)
- 耐温型聚丙烯酰胺减阻剂研究与应用现状(第二部分)
- 抗高温钻井液降滤失剂的合成及机理研究(第一部分)
- 抗高温钻井液降滤失剂的合成及机理研究(第二部分)
- 抗高温钻井液降滤失剂的合成及机理研究(第三部分)
- 油气管道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 可降解微交联减阻剂的开发及应用(第一部分)
- 石油管道输送用高效减阻剂超高分子量聚1-辛烯的合成及其结构性能(第三部分)
- 石油管道输送用高效减阻剂超高分子量聚1-辛烯的合成及其结构性能(第二部分)
- 石油管道输送用高效减阻剂超高分子量聚1-辛烯的合成及其结构性能(第一部分)
- 可降解微交联减阻剂的开发及应用(第二部分)
- 泡沫水泥浆固井技术
- 泡沫水泥浆固井技术
- 深井、超深井固井关键工具(三)
- 深井、超深井固井关键技术进展及实践 (一)
- 深井、超深井固井特色水泥浆体系(二)
- 石油支撑剂是什么
- 油田污水处理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 液化石油气(LPG)压裂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 液化石油气(LPG)压裂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 乳化原油破乳机理的研究
- 乳化原油破乳机理的研究
- 油田开发过程中厚油层剩余油分布与挖潜技术研究
- 一种低伤害压裂液的性能评价与现场应用
- 油基泥浆含油钻屑处理技术研究
- 钻井完井过程油气储层伤害机理与控制措施
- 浅谈PX 项目与我国石油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 油气并举在石油开采中的作业分析
- 斯伦贝谢如何强化技术创新
- 页岩油深斜井技术新发展
- 油田注水用杀菌剂在我国的应用及发展
- 油田开发设计方法和老油田开发现状
- 引入新井身结构提高SAGD性能
- 关于油气勘探新技术与应用分析
- 海洋油气钻探及其相关应用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 储层压裂新技术: 液化石油气无水压裂
- “大数据” 助力石油行业更高效
- 一种速溶无残渣纤维素压裂液
- 油田污水回用技术促进企业清洁生产
- 历史悠久且最有效的堵漏剂产品:Diaseal M
- 贝克休斯ClearStar压裂液体系
- EOR三大技术现状与展望
- 页岩油气开发环保新技术 移动式膜分离技术提供高容量水循环利用
- 油田化学剂在油田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 三次采油技术进展
- 中东钻井技术新进展
- 页岩气开采新工艺:无水压裂
- 以聚合物为载体的三次采油技术研究
- 深水钻井液关键外加剂优选评价方法
- 合成基钻井液技术应用
——前置液胍胶造主裂缝+支撑剂+生物胶降黏剂+支撑剂+后置液降黏剂的技术方法应用
扶余油田外围区块原油密度大、黏度高、凝固点高、含蜡量高,采用常规胍胶携砂压裂技术无法有效开采,压裂投产后初期产量较低,达不到效益产能,外围区块基本处于未开发动用状态。为此,研发了生物胶降黏剂体系与压裂工程技术相配套的降黏压裂技术,并进行了实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该生物胶具有降凝、降黏、防蜡、乳化、驱油等性能,可显著提高原油流动性。现场试验分为生物胶降黏加砂压裂和生物胶降黏不加砂压裂两种技术方式,共在扶余外围及稠油区块累计实施45 口井。前置液胍胶造主裂缝+支撑剂+生物胶降黏剂+支撑剂+后置液降黏剂的技术方法应用在新投产的外围及稠油区块,对比老区内部,在储层物性变差的条件下,投产后产油量超设计产能1.6倍,是老区内部的1.4倍。生物胶降黏不加砂压裂技术主要应用在老井二次压裂或多轮次压裂稠油区块或黏度上升井层,同等条件下对比,黏度由压裂前的70mPa·s 下降到25mPa·s,增产量是同区块常规压裂的1.3倍。
一.引言
扶余油田已经开发60余年,目前单井日产油0.2~0.3t/d,综合含水96%,注水稳产难度大。要实现老油田的“稳产与提产”,外围探明储量的有效动用具有重要意义。扶余油田外围储量区块在2022年以前因压裂投产后达不到效益产能,石油储量长期未开发动用。自2022年以来,针对外围储量难动用问题,研究了“生物胶降黏剂体系”与压裂工程技术相配套的降黏压裂技术, 在外围区块矿场实施24 口井,压裂投产后单井日产油量达到2t/d 以上,推动了扶余油田外围储量进一步有效动用。对其他老油田未动用的外围储量、高黏(凝)油、接近稠油油层提高压裂改造效果,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和矿场应用前景。
二.扶余油田外围区块基本地质特征
扶余油田外围区块被3 条近南北向的正断层切割,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断垒构造面貌。泉四段顶面构造海拔-270~-320m,油藏埋深390~490m,开发层系为河流相沉积的泉四段扶余油层。扶余油田主体属于构造油藏,其外围区块属于岩性断块构造油藏。
泉四段扶余油层地层厚度90~100m,地层对比划分4套砂组,12~13个小层,主力油层为9号和10号小层(3~4 砂组),局部发育2号、3号(1砂组)及6号、7号小层(2砂组)。扶余油层平均砂岩厚度30.9m,平均有效厚度10.2m,油层孔隙度25%,渗透率(40~100)×10-3μm2。
该区块地面原油颜色呈褐黑色,具有相对密度大、黏度高、凝固点高、含蜡量高的特点。油层温度20~25℃,50℃地面脱气原油黏度60~80mPa·s,30℃地层条件下黏度达180~400mPa·s,凝固点17.8℃,含蜡量13.8%,平均原油密度0.877g/cm³。依据扶余油田10 口井的天然气组分分析报告,溶解气以甲烷为主,含有少量的氯气、乙烷、氮气、丙烷、丁烷、戊烷、硫化氢和二氧化碳。地层水总矿化度4000~6000mg/L,pH值7~8,水型为NaHCO₃ 型。原始地层压力4.2MPa,饱和压力3.6MPa。2015年部署的新井采取常规压裂,初期产量较低、达不到效益产能而停止动用,外围区块基本处于未开发动用状态。
三.常规压裂技术面临的问题
1. 扶余外围常规压裂增产幅度低
2015年以前,外围区块新部署油井4口,采取常规胍胶携砂压裂技术路线,初期平均单井产能较低,低于产能设计0.6t/d。
2. 常规压裂技术低效原因分析
国内大多数稠油油藏在开发过程中,由于受原油黏度影响,原油流动性较差,普遍采取蒸汽吞吐、蒸汽驱等开发模式。高黏(凝)油类油藏或接近稠油油藏的产油井在常规压裂条件下,由于受原油流动性的影响,日产油水平偏低,含水上升速度快,压裂效果较差。
对于陆上开发常规油藏,随着注水开发年限的延长,其原油黏度、凝固点均呈现增高趋势,构造低部位油层原油黏度还要高一些, 黏附在岩石表面、孔隙、支撑剂接触面上的原油流动性较差,从而降低了产油量。油层的常规压裂工程技术一般不考虑原油黏度对产量的影响,主要以提高导流和渗流能力为目的,做不到通过降低原油黏度来提高压裂增产效果。
依据对稠油区块开发工程技术的认识,以及高黏(凝)油类油层和接近稠油油层的压裂效果分析,为了解决高黏(凝)油类油层或接近稠油油层压裂效果差及注水区原油黏度上升的问题,亟需研发一种针对此类油层的压裂技术途径及压裂材料,既能提高压裂增产效果,又能降低成本,且压裂液材料要达到无公害环保效果。为高黏(凝)油类油层或接近稠油油层的高效开发动用,提供有力帮助和有效技术支撑。
四.生物胶降黏体系可有效改善原油流动性
1. 生物胶降黏剂体系
针对接近稠油油层和高黏(凝)油类含油区块因原油黏度高、凝固点高而不易采出的问题,研发了一种具有降凝、降黏、防蜡、乳化、驱油等多种性能的生物胶降黏剂,可为新老油田增产、上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生物胶作用,分散原油中的高黏物质,形成水包油乳液,改变岩石润湿性,降低流度比,从而提高采收率。
(1)生物胶产品配方及配比
蛋白酶0.5%~5.0%+淀粉酶0.5%~5.0%+脂肪酶0.2%~6.0%+纤维素酶0.3%~3.0%+复合糖化酶0.5%~7.0%+除菌剂0.5%~5.0%+水(余量92%~63.5%)+稳定剂5%+聚丙烯酰胺0.5%。
(2)生物胶制备方法
步骤1:按所述含量和组分,将0.2%~1.0%蛋白酶+0.5%~5.0%淀粉酶+0.2%~2.0%脂肪酶+0.3%~3.0%纤维素酶+0.3%~3.0%复合糖化酶加入到水中,搅拌溶解。步骤2:在步骤1 形成的溶液中依次加入0.5%~5.0%除菌剂+5.0%稳定剂,搅拌混合均匀。步骤3:在步骤2 形成的溶液中,添加去离子水和0.5%聚丙烯酰胺至总组分百分比为100%,搅拌均匀即得所述的生物胶。
2. 生物胶降凝评价
(1)实验方法
将原油各80mL 放入两个专用量筒内, 其中一个不添加任何药剂,另外一个分别逐步加入0.8mL(1%)、1.6mL(2%)的生物胶,将量筒放入TP6 凝点倾点测定仪内,设定温度,插上温度计,逐步降温,观察原油的流动情况。
(2)评价方法
将油样加生物胶与不加生物胶从70℃逐步降温,观察原油的流动情况,得出原油凝点。室内实验数据见表1。
(3)结果分析
不同浓度生物胶的实验结果表明, 在浓度2%时降凝效果较好,该生物胶符合扶余油田外围区块油井的降凝需求。在不同的应用环境中,可通过调整药剂添加量来达到现场最佳应用条件。当原油品种发生变化时,需要对产品配方进行调整并优化,迭代升级产品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