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分析
技术分析
- 扶余油田外围区块生物胶降黏压裂技术试验(第一部分)
- 扶余油田外围区块生物胶降黏压裂技术试验(第二部分)
- 减阻剂在原油管道输送过程中的应用
- 基于深度学习的管道漏磁异常数据识别方法(第一部分)
- 基于深度学习的管道漏磁异常数据识别方法(第二部分)
- 基于深度学习的管道漏磁异常数据识别方法(第三部分)
- 油气管道泄漏应急处置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第一部分)
- 油气管道泄漏应急处置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第二部分)
- 非常规储层整体压裂智能优化(第一部分)
- 非常规储层整体压裂智能优化(第二部分)
- 非常规储层整体压裂智能优化(第三部分)
- 行业技术动态,二氧化碳干法压裂
- 塔里木山前盐底恶性漏失沉降堵漏技术(第一部分)
- 塔里木山前盐底恶性漏失沉降堵漏技术(第二部分)
- 塔里木山前盐底恶性漏失沉降堵漏技术(第三部分)
- 水平管稠油掺气减阻模拟实验(第一部分)
- 水平管稠油掺气减阻模拟实验(第二部分)
- 凝点在石油管道输送中的应用
- 管道减阻剂在原油管道运输中的应用
- 深层超深层钻井液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一部分)
- 深层超深层钻井液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二部分)
- 深层超深层钻井液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三部分)
- 深层超深层钻井液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四部分)
- 改性玄武岩纤维对油井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第一部分)
- 改性玄武岩纤维对油井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第二部分)
- 改性玄武岩纤维对油井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第三部分)
- 中国石油陆相页岩油钻井技术现状与发展建议 (第一部分)
- 中国石油陆相页岩油钻井技术现状与发展建议(第二部分)
- 中国石油陆相页岩油钻井技术现状与发展建议(第三部分)
- 中国石油陆相页岩油钻井技术现状与发展建议(第四部分)
- 固井水泥浆用两性离子型聚羧酸分散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第一部分)
- 固井水泥浆用两性离子型聚羧酸分散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第二部分)
- 固井水泥浆用两性离子型聚羧酸分散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第三部分)
- 新型温度响应型蠕虫状胶束堵漏剂合成与评价(第一部分)
- 新型温度响应型蠕虫状胶束堵漏剂合成与评价(第二部分)
- 化工管道运输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第一部分)
- 化工管道运输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第二部分)
- 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二甲基丙磺酸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性能
- 管道流量计量技术挑战与展望(第一部分)
- 管道流量计量技术挑战与展望(第二部分)
- 管道流量计量技术挑战与展望(第三部分)
- 海洋软管应用技术与展望(第一部分)
- 海洋软管应用技术与展望(第一部分)
- 海洋软管应用技术与展望(第二部分)
- 海洋软管应用技术与展望(第四部分)
- 基于蒙脱石修饰的深层页岩封堵剂制备及性能研究(第一部分)
- 基于蒙脱石修饰的深层页岩封堵剂制备及性能研究(第二部分)
- 两性离子聚合物降滤失剂的合成及评价 (第一部分)
- 两性离子聚合物降滤失剂的合成及评价 (第二部分)
- 减阻剂在高风险管道上的应用
- 分子模拟技术在油田用丙烯酰胺聚合物中的应用进展(第一部分)
- 分子模拟技术在油田用丙烯酰胺聚合物中的应用进展(第二部分)
- 非均相体系在微通道中的封堵性能研究(第一部分)
- 非均相体系在微通道中的封堵性能研究 (第二部分)
-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研究方法、分布特征与发展趋势(第一部分)
-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研究方法、分布特征与发展趋势(第二部分)
-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研究方法、分布特征与发展趋势(第三部分)
- 能源安全战略下中国管道输送技术发展与展望(第一部分)
- 能源安全战略下中国管道输送技术发展与展望(第二部分)
- 能源安全战略下中国管道输送技术发展与展望(第三部分)
- 超临界水对重油改质中多环芳烃生成与转化影响的研究进展(第一部分)
- 超临界水对重油改质中多环芳烃生成与转化影响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
- 耐高温两性离子型油井水泥缓凝剂的合成及其缓凝机理研究(第一部分)
- 耐高温两性离子型油井水泥缓凝剂的合成及其缓凝机理研究(第二部分)
- 稠油水环输送管道再启动压降特性分析 (第一部分)
- 稠油水环输送管道再启动压降特性分析 (第二部分)
- 稠油水环输送管道再启动压降特性分析 (第三部分)
- 石油钻井行业的技术新动态
- 防气窜固井水泥浆体系研究
- 油井水泥大温差缓凝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第一部分)
- 油井水泥大温差缓凝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第二部分)
- 智能油田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一部分)
- 智能油田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
- 智能油田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三部分)
- 石油钻井行业技术新动态
- 石油钻井行业技术新动态
- 钻井过程中井漏特征精细识别方法研究与应用(第一部分)
- 钻井过程中井漏特征精细识别方法研究与应用(第二部分)
- 非常规油气固井材料发展现状及趋势浅析(第一部分)
- 非常规油气固井材料发展现状及趋势浅析(第二部分)
- 石油钻井行业技术动态
- 国际石油202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回顾
- 页岩气小井眼水平井纳米增韧水泥浆固井技术(第一部分)
- 页岩气小井眼水平井纳米增韧水泥浆固井技术(第二部分)
- 新型固井冲洗液评价装置适用性分析 (第一部分)
- 新型固井冲洗液评价装置适用性分析(第二部分)
- 吉木萨尔页岩油井水泥环性能评价(第一部分)
- 吉木萨尔页岩油井水泥环性能评价(第二部分)
- 构建多维度管道巡防体系管控高后果区风险
- 管道工程建设质量问题探究
- 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和应用进展(第三部分)
- 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和应用进展(第一部分)
- 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和应用进展(第二部分)
- 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和应用进展(第四部分)
- 基于页岩油水两相渗流特性的油井产能模拟研究
- 页岩油水平井压裂后变形套管液压整形技术
- 中深层稠油化学降黏技术研究进展(第一部分)
- 中深层稠油化学降黏技术研究进展(第二部分)
- 中深层稠油化学降黏技术研究进展(第三部分)
- 中深层稠油化学降黏技术研究进展(第四部分)
- 陆相页岩油气水平井穿层体积压裂技术
- 超支化聚乙烯新材料的研究进展(第一部分)
- 超支化聚乙烯新材料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
- 纤维素纳米材料在油气行业的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孙金声院士团队
- 国内外深井超深井钻井液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第一部分)
- 国内外深井超深井钻井液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第二部分)
- 动态压力固井用疏水缔合聚合物防窜剂的合成与性能(第一部分)
- 动态压力固井用疏水缔合聚合物防窜剂的合成与性能(第二部分)
- 聚合物降滤失剂PAAAA的合成及其性能评价(第一部分)
- 聚合物降滤失剂PAAAA的合成及其性能评价(第二部分)
- 神奇的湍流减阻效应-加点高聚物就能让流体减阻
- 油井用复合低温早强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第一部分)
- 油井用复合低温早强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第二部分)
- 阴离子型丁苯胶乳粉的合成及其在油井水泥中的应用(第一部分)
- 阴离子型丁苯胶乳粉的合成及其在油井水泥中的应用(第二部分)
- 水溶性疏水缔合聚合物-膨润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第一部分)
- 水溶性疏水缔合聚合物-膨润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第二部分)
- 南海深水油气开采风险识别及安全控制技术
- 中国陆上油气田生产智能化现状及展望(第一部分)
- 中国陆上油气田生产智能化现状及展望(第二部分)
- 中国陆上油气田生产智能化现状及展望(第三部分)
- 石油钻井堵漏-施工原理-施工方法
- 钻井工程血液-钻完井液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第一部分)
- 钻井工程血液-钻完井液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第二部分)
- 钻井工程血液-钻完井液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第三部分)
- 详述固井前置液
- 国内新型油井水泥分散剂的研究进展
- 缓凝剂的作用机理及缓凝效果
- 油田工业当中消泡剂的应用
- 微交联聚合物降滤失剂的合成与性能 (第一部分)
- 微交联聚合物降滤失剂的合成与性能(第二部分)
- 抗温抗盐水基钻井液降滤失剂研究进展(第一部分)
- 抗温抗盐水基钻井液降滤失剂研究进展(第二部分)
- 抗温抗盐水基钻井液降滤失剂研究进展(第三部分)
- 超高温高密度钻井液
- 浅析减阻剂在输油管道运行中的节能降耗和增输效益
- 井控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三部分)
- 井控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二部分)
- 井控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一部分)
- 耐温型聚丙烯酰胺减阻剂研究与应用现状(第一部分)
- 耐温型聚丙烯酰胺减阻剂研究与应用现状(第二部分)
- 抗高温钻井液降滤失剂的合成及机理研究(第一部分)
- 抗高温钻井液降滤失剂的合成及机理研究(第二部分)
- 抗高温钻井液降滤失剂的合成及机理研究(第三部分)
- 油气管道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 可降解微交联减阻剂的开发及应用(第一部分)
- 石油管道输送用高效减阻剂超高分子量聚1-辛烯的合成及其结构性能(第三部分)
- 石油管道输送用高效减阻剂超高分子量聚1-辛烯的合成及其结构性能(第二部分)
- 石油管道输送用高效减阻剂超高分子量聚1-辛烯的合成及其结构性能(第一部分)
- 可降解微交联减阻剂的开发及应用(第二部分)
- 泡沫水泥浆固井技术
- 泡沫水泥浆固井技术
- 深井、超深井固井关键工具(三)
- 深井、超深井固井关键技术进展及实践 (一)
- 深井、超深井固井特色水泥浆体系(二)
- 石油支撑剂是什么
- 油田污水处理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 液化石油气(LPG)压裂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 液化石油气(LPG)压裂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 乳化原油破乳机理的研究
- 乳化原油破乳机理的研究
- 油田开发过程中厚油层剩余油分布与挖潜技术研究
- 一种低伤害压裂液的性能评价与现场应用
- 油基泥浆含油钻屑处理技术研究
- 钻井完井过程油气储层伤害机理与控制措施
- 浅谈PX 项目与我国石油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 油气并举在石油开采中的作业分析
- 斯伦贝谢如何强化技术创新
- 页岩油深斜井技术新发展
- 油田注水用杀菌剂在我国的应用及发展
- 油田开发设计方法和老油田开发现状
- 引入新井身结构提高SAGD性能
- 关于油气勘探新技术与应用分析
- 海洋油气钻探及其相关应用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 储层压裂新技术: 液化石油气无水压裂
- “大数据” 助力石油行业更高效
- 一种速溶无残渣纤维素压裂液
- 油田污水回用技术促进企业清洁生产
- 历史悠久且最有效的堵漏剂产品:Diaseal M
- 贝克休斯ClearStar压裂液体系
- EOR三大技术现状与展望
- 页岩油气开发环保新技术 移动式膜分离技术提供高容量水循环利用
- 油田化学剂在油田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 三次采油技术进展
- 中东钻井技术新进展
- 页岩气开采新工艺:无水压裂
- 以聚合物为载体的三次采油技术研究
- 深水钻井液关键外加剂优选评价方法
- 合成基钻井液技术应用
3. 生物胶降黏实验
(1)实验方法
取油样120mL于容器中,将盛放油样的容器放入50℃水浴锅,恒温,取样放入黏度计托盘上,测油样的初始黏度(未加药黏度)。然后,在油样中分别逐步加入1.2mL(浓度1%)、2.4mL(浓度2%)的生物胶并搅拌均匀,恒温保持,取各个阶段加药后的样品放入黏度计托盘,测量加药后油样的黏度。
(2)评价方法
根据油样加药前后的黏度变化计算降黏率,降黏率越高,效果越好。室内实验数据见表2。
4. 生物胶防蜡实验
(1)实验方法
原油中蜡质析出为固体,很难用体积单位来表现,因此实验采用质量单位。取TXX-1井、TXX-6井油样各1个(100g)分别放入2个不锈钢杯中,对两口井油样采用相同的方法测试防蜡率。实验方法如下:2个油样先不加任何药剂,将盛放油样的容器放入ROFL-2009型全自动清防蜡剂测试仪,恒温30min,然后倒掉可流动油样,称重并记为m₁;接着在不可流动油样中加入2%浓度的生物胶,将盛放油样的容器放入全自动清防蜡剂测试仪,恒温30min,然后倒掉可流动油样,对剩余油样称重并记为m₂;根据记录数据计算防蜡率。
(2)评价方法
根据油样不添加药剂和添加药剂的剩余质量,计算防蜡率。室内实验数据见表3。
注:①防蜡率=(m₁-m₂)/m₁×100%。
(3)结果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生物胶在浓度2%时防蜡率可达到61%以上。
5. 生物胶乳化实验
(1)实验方法
① 取70mL原油于烧杯中,加入30mL水,恒温50℃,充分摇晃,观察原油与水的融合情况。
② 取70mL 原油于烧杯中,加入30mL水,加入1%浓度生物胶,恒温50℃,充分摇晃,观察原油与水的融合情况。
(2)评价方法
根据油样加生物胶和不加生物胶原油与水的融合情况,观测乳化效果,原油与水充分融合,乳化效果好。室内实验数据见表4。
(3)结果分析
加入生物胶后,油水充分融合,乳化效果明显。
6. 生物胶降黏剂洗油实验
(1)实验方法
① 放入适量油砂。
② 向烧杯中分别倒入油水单瓶50mL,并向烧杯中分别加入1%、2%的生物胶。
(2)评价方法
根据油样加生物胶与不加生物胶的洗砂情况,观测洗砂效果,砂子越干净,洗砂效果越好。
(3)结果分析
加入2%的生物胶降黏剂洗油效果最佳。
7. 实验结论
该生物胶降黏剂采用乳化、分散、断链等手段进行稠油降黏,在不同油水比和不同加量下,降黏效果不同。实验表明,加入2%的生物胶降黏剂,降黏率能达到95.0%,且2%加量下生物胶降黏剂具有最好的洗油效果。建议使用方根据现场情况,合理采用生物胶的浓度配比。
五.生物胶降黏剂压裂现场试验
1. 生物胶降黏加砂压裂
(1)外围新部署评价井压裂参数设计
① 压裂方式:针对未压裂的新井及新动用的接近稠油储层,采取压裂工程配套生物胶降黏剂技术方式。
② 扶余油田外围区块储层物性较差,渗透率较低,以“改造复杂缝网、增大压裂液与基质接触面积”为原则,水平两向应力差值0.4~0.6MPa。以TXX-1井、TXX-6井地质数据为基础,通过地应力分析,初步优化最低排量为4m³/min。现场开展压前小型测试实时解释净压力。根据导流能力匹配表,设计加砂强度>5m³/m,采用两种粒径支撑剂,70~140目提高支撑剂运移距离,16~30目提高主裂缝导流能力。11号解释层加砂量10m³(3+7),8号解释层15m3(5+10),见表5。
压裂技术参数采取4m³/min 排量, 冻胶造主裂缝采取相同排量,对主裂缝进行支撑后采取热水配置降黏剂(浓度为1%),5m³/min 排量泵入,增加降黏剂波及体积,对其中的流体进行降黏、降凝。结合前期实验,注入降黏剂液量强度为15~20m³/m,该阶段施工结束后继续提排量造裂缝+携砂支撑,充分支撑提高排量后的分支裂缝。
(2)小结
2022~2023年,在外围新部署评价井及新井24口,设计产能0.6t/d;采取前置液胍胶造裂缝+支撑剂+生物胶降黏剂+支撑剂+后置液降黏剂的压裂工艺,单井初期平均日产达到2t/d,实现了外围区块的效益开发。
2. 生物胶降黏不加砂压裂
针对接近稠油区块重复压裂井或者黏度有明显上升的井层,因原油黏度上升,导致油流通道堵塞,造成产量下降的井,进行不加砂降黏压裂试验。
① 结合以往优选井层改造体积以及该层的注采关系分析,计算本次降黏不加砂压裂总用液量,一般为上次改造体积的1.2~2倍×改造体积(以前几次改造体积最大的一次为标准),改造体积=裂缝长度×裂缝宽度×裂缝高度。
② 生物胶不加砂降黏压裂造缝能力弱于常规携支撑剂压裂液, 因此采用生物胶作压裂液时,施工排量应为以前压裂时排量的1.5~2倍。先按照以前常规压裂排量1.5倍的施工排量,泵入热水配置的匹配本区块原油性质的生物胶。通过高速泵入生物胶,接触支撑裂缝中所吸附的与岩石表面及支撑剂相接触部分的高黏原油,降低其黏度,溶解蜡质、胶质,提高油相渗透率和原油的流动性能,从而提高原来压裂改造形成的导流能力。
六.现场应用效果
降黏加砂压裂技术和不加砂降黏压裂技术在扶余外围及稠油区块累计实施45 口井, 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① 造主裂缝+支撑剂+生物胶降黏剂+支撑剂+降黏的技术方法应用在新投产的外围及稠油区块,应用效果明显,累计实施5口井,对比老区内部,在储层物性变差的条件下,投产后产油量超设计产能1.6倍,是老区内部的1.4倍。
② 不加砂降黏压裂技术主要应用在老井二次压裂或多轮次压裂稠油区块或黏度上升井层,累计实施40口井,同等条件下对比,黏度由压裂前的70mPa·s 下降到25mPa·s。增产量是同区块常规压裂的1.3倍,有效率提高10个百分点。
七.结语
① 针对扶余油田外围区块开发中的难点,研发了复合生物胶配方体系,与外围储层配伍性较好,能有效降低原油黏度、降凝,提高驱油效率。
② 结合不同地质特征、压裂井史条件下,采取造裂缝+支撑+生物胶降黏+支撑+后置生物胶降黏及生物胶降黏不加砂压裂施工工艺,形成了扶余老油田不同地质特征条件下的压裂工程配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