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分析
技术分析
- 凝点在石油管道输送中的应用
- 管道减阻剂在原油管道运输中的应用
- 深层超深层钻井液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一部分)
- 深层超深层钻井液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二部分)
- 深层超深层钻井液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三部分)
- 深层超深层钻井液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四部分)
- 改性玄武岩纤维对油井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第一部分)
- 改性玄武岩纤维对油井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第二部分)
- 改性玄武岩纤维对油井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第三部分)
- 中国石油陆相页岩油钻井技术现状与发展建议 (第一部分)
- 中国石油陆相页岩油钻井技术现状与发展建议(第二部分)
- 中国石油陆相页岩油钻井技术现状与发展建议(第三部分)
- 中国石油陆相页岩油钻井技术现状与发展建议(第四部分)
- 固井水泥浆用两性离子型聚羧酸分散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第一部分)
- 固井水泥浆用两性离子型聚羧酸分散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第二部分)
- 固井水泥浆用两性离子型聚羧酸分散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第三部分)
- 新型温度响应型蠕虫状胶束堵漏剂合成与评价(第一部分)
- 新型温度响应型蠕虫状胶束堵漏剂合成与评价(第二部分)
- 化工管道运输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第一部分)
- 化工管道运输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第二部分)
- 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二甲基丙磺酸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性能
- 管道流量计量技术挑战与展望(第一部分)
- 管道流量计量技术挑战与展望(第二部分)
- 管道流量计量技术挑战与展望(第三部分)
- 海洋软管应用技术与展望(第一部分)
- 海洋软管应用技术与展望(第一部分)
- 海洋软管应用技术与展望(第二部分)
- 海洋软管应用技术与展望(第四部分)
- 基于蒙脱石修饰的深层页岩封堵剂制备及性能研究(第一部分)
- 基于蒙脱石修饰的深层页岩封堵剂制备及性能研究(第二部分)
- 两性离子聚合物降滤失剂的合成及评价 (第一部分)
- 两性离子聚合物降滤失剂的合成及评价 (第二部分)
- 减阻剂在高风险管道上的应用
- 分子模拟技术在油田用丙烯酰胺聚合物中的应用进展(第一部分)
- 分子模拟技术在油田用丙烯酰胺聚合物中的应用进展(第二部分)
- 非均相体系在微通道中的封堵性能研究(第一部分)
- 非均相体系在微通道中的封堵性能研究 (第二部分)
-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研究方法、分布特征与发展趋势(第一部分)
-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研究方法、分布特征与发展趋势(第二部分)
-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研究方法、分布特征与发展趋势(第三部分)
- 能源安全战略下中国管道输送技术发展与展望(第一部分)
- 能源安全战略下中国管道输送技术发展与展望(第二部分)
- 能源安全战略下中国管道输送技术发展与展望(第三部分)
- 超临界水对重油改质中多环芳烃生成与转化影响的研究进展(第一部分)
- 超临界水对重油改质中多环芳烃生成与转化影响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
- 耐高温两性离子型油井水泥缓凝剂的合成及其缓凝机理研究(第一部分)
- 耐高温两性离子型油井水泥缓凝剂的合成及其缓凝机理研究(第二部分)
- 稠油水环输送管道再启动压降特性分析 (第一部分)
- 稠油水环输送管道再启动压降特性分析 (第二部分)
- 稠油水环输送管道再启动压降特性分析 (第三部分)
- 石油钻井行业的技术新动态
- 防气窜固井水泥浆体系研究
- 油井水泥大温差缓凝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第一部分)
- 油井水泥大温差缓凝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第二部分)
- 智能油田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一部分)
- 智能油田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
- 智能油田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三部分)
- 石油钻井行业技术新动态
- 石油钻井行业技术新动态
- 钻井过程中井漏特征精细识别方法研究与应用(第一部分)
- 钻井过程中井漏特征精细识别方法研究与应用(第二部分)
- 非常规油气固井材料发展现状及趋势浅析(第一部分)
- 非常规油气固井材料发展现状及趋势浅析(第二部分)
- 石油钻井行业技术动态
- 国际石油202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回顾
- 页岩气小井眼水平井纳米增韧水泥浆固井技术(第一部分)
- 页岩气小井眼水平井纳米增韧水泥浆固井技术(第二部分)
- 新型固井冲洗液评价装置适用性分析 (第一部分)
- 新型固井冲洗液评价装置适用性分析(第二部分)
- 吉木萨尔页岩油井水泥环性能评价(第一部分)
- 吉木萨尔页岩油井水泥环性能评价(第二部分)
- 构建多维度管道巡防体系管控高后果区风险
- 管道工程建设质量问题探究
- 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和应用进展(第三部分)
- 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和应用进展(第一部分)
- 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和应用进展(第二部分)
- 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和应用进展(第四部分)
- 基于页岩油水两相渗流特性的油井产能模拟研究
- 页岩油水平井压裂后变形套管液压整形技术
- 中深层稠油化学降黏技术研究进展(第一部分)
- 中深层稠油化学降黏技术研究进展(第二部分)
- 中深层稠油化学降黏技术研究进展(第三部分)
- 中深层稠油化学降黏技术研究进展(第四部分)
- 陆相页岩油气水平井穿层体积压裂技术
- 超支化聚乙烯新材料的研究进展(第一部分)
- 超支化聚乙烯新材料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
- 纤维素纳米材料在油气行业的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孙金声院士团队
- 国内外深井超深井钻井液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第一部分)
- 国内外深井超深井钻井液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第二部分)
- 动态压力固井用疏水缔合聚合物防窜剂的合成与性能(第一部分)
- 动态压力固井用疏水缔合聚合物防窜剂的合成与性能(第二部分)
- 聚合物降滤失剂PAAAA的合成及其性能评价(第一部分)
- 聚合物降滤失剂PAAAA的合成及其性能评价(第二部分)
- 神奇的湍流减阻效应-加点高聚物就能让流体减阻
- 油井用复合低温早强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第一部分)
- 油井用复合低温早强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第二部分)
- 阴离子型丁苯胶乳粉的合成及其在油井水泥中的应用(第一部分)
- 阴离子型丁苯胶乳粉的合成及其在油井水泥中的应用(第二部分)
- 水溶性疏水缔合聚合物-膨润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第一部分)
- 水溶性疏水缔合聚合物-膨润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第二部分)
- 南海深水油气开采风险识别及安全控制技术
- 中国陆上油气田生产智能化现状及展望(第一部分)
- 中国陆上油气田生产智能化现状及展望(第二部分)
- 中国陆上油气田生产智能化现状及展望(第三部分)
- 石油钻井堵漏-施工原理-施工方法
- 钻井工程血液-钻完井液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第一部分)
- 钻井工程血液-钻完井液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第二部分)
- 钻井工程血液-钻完井液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第三部分)
- 详述固井前置液
- 国内新型油井水泥分散剂的研究进展
- 缓凝剂的作用机理及缓凝效果
- 油田工业当中消泡剂的应用
- 微交联聚合物降滤失剂的合成与性能 (第一部分)
- 微交联聚合物降滤失剂的合成与性能(第二部分)
- 抗温抗盐水基钻井液降滤失剂研究进展(第一部分)
- 抗温抗盐水基钻井液降滤失剂研究进展(第二部分)
- 抗温抗盐水基钻井液降滤失剂研究进展(第三部分)
- 超高温高密度钻井液
- 浅析减阻剂在输油管道运行中的节能降耗和增输效益
- 井控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三部分)
- 井控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二部分)
- 井控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一部分)
- 耐温型聚丙烯酰胺减阻剂研究与应用现状(第一部分)
- 耐温型聚丙烯酰胺减阻剂研究与应用现状(第二部分)
- 抗高温钻井液降滤失剂的合成及机理研究(第一部分)
- 抗高温钻井液降滤失剂的合成及机理研究(第二部分)
- 抗高温钻井液降滤失剂的合成及机理研究(第三部分)
- 油气管道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 可降解微交联减阻剂的开发及应用(第一部分)
- 石油管道输送用高效减阻剂超高分子量聚1-辛烯的合成及其结构性能(第三部分)
- 石油管道输送用高效减阻剂超高分子量聚1-辛烯的合成及其结构性能(第二部分)
- 石油管道输送用高效减阻剂超高分子量聚1-辛烯的合成及其结构性能(第一部分)
- 可降解微交联减阻剂的开发及应用(第二部分)
- 泡沫水泥浆固井技术
- 泡沫水泥浆固井技术
- 深井、超深井固井关键工具(三)
- 深井、超深井固井关键技术进展及实践 (一)
- 深井、超深井固井特色水泥浆体系(二)
- 石油支撑剂是什么
- 油田污水处理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 液化石油气(LPG)压裂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 液化石油气(LPG)压裂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 乳化原油破乳机理的研究
- 乳化原油破乳机理的研究
- 油田开发过程中厚油层剩余油分布与挖潜技术研究
- 一种低伤害压裂液的性能评价与现场应用
- 油基泥浆含油钻屑处理技术研究
- 钻井完井过程油气储层伤害机理与控制措施
- 浅谈PX 项目与我国石油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 油气并举在石油开采中的作业分析
- 斯伦贝谢如何强化技术创新
- 页岩油深斜井技术新发展
- 油田注水用杀菌剂在我国的应用及发展
- 油田开发设计方法和老油田开发现状
- 引入新井身结构提高SAGD性能
- 关于油气勘探新技术与应用分析
- 海洋油气钻探及其相关应用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 储层压裂新技术: 液化石油气无水压裂
- “大数据” 助力石油行业更高效
- 一种速溶无残渣纤维素压裂液
- 油田污水回用技术促进企业清洁生产
- 历史悠久且最有效的堵漏剂产品:Diaseal M
- 贝克休斯ClearStar压裂液体系
- EOR三大技术现状与展望
- 页岩油气开发环保新技术 移动式膜分离技术提供高容量水循环利用
- 油田化学剂在油田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 三次采油技术进展
- 中东钻井技术新进展
- 页岩气开采新工艺:无水压裂
- 以聚合物为载体的三次采油技术研究
- 深水钻井液关键外加剂优选评价方法
- 合成基钻井液技术应用
针对深井、超深井钻井液体系中的降失水剂受长时间高温、高矿化度作用易降解的问题,以氮丙啶与3-氯丙烯反应制得N-烯丙基氮丙啶(ALAI);ALAI与乙二胺反应制得四烯基交联剂单体(EAAD);EAAD与丙烯酰胺(AM)和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发生水溶液自由基共聚反应,合成了微交联共聚物降失水剂(PAAT),其结构和性能经¹H NMR,IR和TG-DTG表征。结果表明:PAAT可抗220℃高温,在高温、高矿化度条件下可维持钻井液的滤失量和流变性能,API滤失量均低于4.0mL,高温高压滤失量均小于13.0mL。
随着浅层油气资源的枯竭,油气藏的勘探开发逐步转向深部地层。受下部井筒温度高与钻井液循环时间长的影响,钻井液体系中的降失水剂需长时间适应高温高压环境。常规线性大分子高聚物受高温作用易发生主链断裂或侧链降解,导致性能削弱或完全失效。在线性聚合物分子结构中引入刚性大侧基与环状结构,可以增强分子链刚性、提高分子量、抑制分子链段的自由运动,进而保证其在高温环境下的结构稳定性。然而,分子链刚性过强、分子量过大的高聚物水溶性较差,无法与高密度、高固相的深井钻井液体系形成良好配伍。在聚合物的制备过程中引入适量交联剂,合成具有低交联度的聚合物,即可限制交联点附近分子链段自由运动趋势的方式,增强分子链刚性与机械、化学稳定性,又可保证水溶性不受影响。
针对深井、超深井钻井液体系中的降失水剂受长时间高温、高矿化度作用易降解的问题,以氮丙啶与3-氯丙烯反应制得N-烯丙基氮丙啶(ALAI);ALAI与乙二胺反应制得四烯基交联剂单体(EAAD);EAAD与丙烯酰胺(AM)和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发生水溶液自由基共聚反应,合成了微交联共聚物降失水剂(PAAT),其结构和性能经¹H NMR,IR和TG-DTG表征。结果表明:PAAT可抗220℃高温,在高温、高矿化度条件下可维持钻井液的滤失量和流变性能,API滤失量均低于4.0mL,高温高压滤失量均小于13.0mL。
随着浅层油气资源的枯竭,油气藏的勘探开发逐步转向深部地层。受下部井筒温度高与钻井液循环时间长的影响,钻井液体系中的降失水剂需长时间适应高温高压环境。常规线性大分子高聚物受高温作用易发生主链断裂或侧链降解,导致性能削弱或完全失效。在线性聚合物分子结构中引入刚性大侧基与环状结构,可以增强分子链刚性、提高分子量、抑制分子链段的自由运动,进而保证其在高温环境下的结构稳定性。然而,分子链刚性过强、分子量过大的高聚物水溶性较差,无法与高密度、高固相的深井钻井液体系形成良好配伍。在聚合物的制备过程中引入适量交联剂,合成具有低交联度的聚合物,即可限制交联点附近分子链段自由运动趋势的方式,增强分子链刚性与机械、化学稳定性,又可保证水溶性不受影响。
本文以氮丙啶与3-氯丙烯反应制得N-丙烯基氮丙啶(ALAI);ALAI与乙二胺反应制得四烯基交联剂单体(EAAD);EAAD与丙烯酰胺(AM)和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发生水溶液自由基共聚反应,合成了微交联共聚物降失水剂(PAAT,见Scheme 1),其结构和性能经¹H NMR,IR和TG-DTG表征。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 BRGL-7型高温滚动加热炉;
- ZNN-D6S型旋转黏度计;
- ZNS型中压滤失仪;
- DFC-0705型高温高压滤失仪;
- Bruker Advance Ⅲ HD 400 MHz型核磁共振仪;
- WQF-520型红外光谱仪(KBr压片);
- STA-409型差热-热重同步分析仪。
- 膨润土,工业品;其余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合成
(1) . ALAI的合成
将3-氯丙烯7.65g(0.1 mol)溶于150mL无水乙醇中,升温至40℃,缓慢滴加氮丙啶4.3g(0.1 mol)的乙醇(50mL)溶液,滴毕,回流反应3h(TLC跟踪)。减压蒸除乙醇,残余物于4℃静置8h。用乙醇/丙酮(4/1, V/V)重结晶得淡黄色固体ALAI;¹H NMRδ:1.63(s,4H,CH2—N),3.14~3.24(m,2H,CH2—N),5.22(s,2H,CH2),5.88(s,1H,CH=C)。
(2) . EAAD的合成
将乙二胺6.0g(0.1 mol)溶解于150mL无水乙醇中,升温至50℃,缓慢滴加ALAI 33.2g(0.4 mol)的乙醇溶液,滴毕,回流反应8h(TLC跟踪)。减压蒸除乙醇,残余物于4℃静置12h。用乙醇/丙酮(4/1, V/V)重结晶得淡黄色固体EAAD;¹H NMRδ:2.37(s,4H,CH2—CH2),2.41(s,8H,N—CH2),2.51~2.54(m,8H,CH2—N),3.24(s,8H,N—CH2),3.36(s,4H,NH),5.23(s,8H,CH2),5.87(s,4H,CH=C)。
(3) . PAAT的合成
将AM,AMPS和EAAD溶于去离子水中(摩尔比为100/30/0.3,单体总浓度为25 wt%),用NaOH调至中性,倒入三口烧瓶中,N2氛围,搅拌下升温至65℃,加入0.2 wt%过硫酸铵和亚硫酸氢钠(摩尔比为1/1),反应6h。将粗品浸泡于丙酮中,静置24h后用索式提取器分离,取不溶部分浸泡于过量无水乙醇中,静置24h后抽滤,滤饼真空干燥,粉碎得白色粉末PAAT;¹H NMRδ:1.32(s,CH),1.44(s,N—CH2),1.52(s,NH),1.55~1.64(m,CH2),2.36(s,CH2),2.39~2.41(t,CH2—CH2),2.43~2.52(m,N—CH2),3.03~3.21(m,CH),3.38(s,CH3),8.27(s,NH),8.37(s,SO3H)。
1.3 PAAT的性能测试
用滚动加热炉对PAAT水溶液进行老化处理(处理温度为220℃,时间为16h),用六速旋转黏度计测试老化处理前后的钻井液黏度。
2. 结果与讨论
2.1 表征
图1为EAAD和PAAT的IR谱图。由图1中EAAD的谱图可知,2952cm-1处吸收峰为亚甲基中C—H键的伸缩振动峰;1646cm-1处吸收峰为C=C键的伸缩振动峰;1472cm-1处吸收峰为亚甲基中C—H键的弯曲振动峰;1360cm-1处吸收峰为叔胺基团中C—N的伸缩振动峰。
由PAAT的谱图可知,3436cm-1处吸收峰为AM中N—H键的伸缩振动吸收峰;2956cm-1处吸收峰为亚甲基中C—H键的伸缩振动峰;1667cm-1处吸收峰为AM及AMPS中C=O键的伸缩振动吸收峰;1403cm-1处吸收峰为甲基的面内弯曲振动峰与C—N伸缩振动峰的叠加峰;1349cm-1处吸收峰为AM中N—CH3键的特征吸收峰;1191cm-1与1048cm-1处吸收峰为AMPS中磺酸基的对称振动峰;1650~1620cm-1处未见吸收峰,说明无C=C键存在。
综上可知,PAAT的分子结构与预期相符。
2.2 热性能
(1). TG-DTG
图2为PAAT的TG-DTG曲线。由图2可见,PAAT的TG曲线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94~263℃,质量损失12.37%;从DTG曲线可知,该阶段质量损失主要发生在107℃,主要是与聚合物分子链段中的羰基通过氢键作用相结合的水分子脱出所致;第二阶段为263~376℃,此阶段内TG曲线降幅显著增大,质量损失达到24.64%,而DTG曲线则出现了狭长而陡峭的波谷,波谷处对应温度为337℃。该阶段的质量损失主要是由聚合物分子侧链中的—CONH2发生分解所致,且在337℃时分解速率达到最大。第三阶段为376~471℃,此阶段内TG曲线呈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质量损失达到27.95%。该阶段的质量损失主要是因为加热温度过高,导致聚合物分子结构中原本较为稳定的侧链SO3-基团与分子主链中的C—N、C—C键发生断裂所致。
(2). 高温稳定性
表1为PAAT的高温稳定性结果。从表1可知,PAAT具有良好水溶性。经高温作用后,PAAT的淡水与复合盐水溶液的黏度均出现小幅下降,而动切力则基本不变,且在220℃热滚16h后的PAAT在高矿化度的复合盐水中仍能维持一定的黏度与动切力,表明聚合物依旧可维持高聚物特性,有利于其在深井高温、高矿化度环境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