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分析
技术分析
- 管道减阻剂在原油管道运输中的应用
- 深层超深层钻井液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一部分)
- 深层超深层钻井液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二部分)
- 深层超深层钻井液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三部分)
- 深层超深层钻井液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四部分)
- 改性玄武岩纤维对油井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第一部分)
- 改性玄武岩纤维对油井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第二部分)
- 改性玄武岩纤维对油井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第三部分)
- 中国石油陆相页岩油钻井技术现状与发展建议 (第一部分)
- 中国石油陆相页岩油钻井技术现状与发展建议(第二部分)
- 中国石油陆相页岩油钻井技术现状与发展建议(第三部分)
- 中国石油陆相页岩油钻井技术现状与发展建议(第四部分)
- 固井水泥浆用两性离子型聚羧酸分散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第一部分)
- 固井水泥浆用两性离子型聚羧酸分散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第二部分)
- 固井水泥浆用两性离子型聚羧酸分散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第三部分)
- 新型温度响应型蠕虫状胶束堵漏剂合成与评价(第一部分)
- 新型温度响应型蠕虫状胶束堵漏剂合成与评价(第二部分)
- 化工管道运输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第一部分)
- 化工管道运输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第二部分)
- 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二甲基丙磺酸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性能
- 管道流量计量技术挑战与展望(第一部分)
- 管道流量计量技术挑战与展望(第二部分)
- 管道流量计量技术挑战与展望(第三部分)
- 海洋软管应用技术与展望(第一部分)
- 海洋软管应用技术与展望(第一部分)
- 海洋软管应用技术与展望(第二部分)
- 海洋软管应用技术与展望(第四部分)
- 基于蒙脱石修饰的深层页岩封堵剂制备及性能研究(第一部分)
- 基于蒙脱石修饰的深层页岩封堵剂制备及性能研究(第二部分)
- 两性离子聚合物降滤失剂的合成及评价 (第一部分)
- 两性离子聚合物降滤失剂的合成及评价 (第二部分)
- 减阻剂在高风险管道上的应用
- 分子模拟技术在油田用丙烯酰胺聚合物中的应用进展(第一部分)
- 分子模拟技术在油田用丙烯酰胺聚合物中的应用进展(第二部分)
- 非均相体系在微通道中的封堵性能研究(第一部分)
- 非均相体系在微通道中的封堵性能研究 (第二部分)
-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研究方法、分布特征与发展趋势(第一部分)
-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研究方法、分布特征与发展趋势(第二部分)
-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研究方法、分布特征与发展趋势(第三部分)
- 能源安全战略下中国管道输送技术发展与展望(第一部分)
- 能源安全战略下中国管道输送技术发展与展望(第二部分)
- 能源安全战略下中国管道输送技术发展与展望(第三部分)
- 超临界水对重油改质中多环芳烃生成与转化影响的研究进展(第一部分)
- 超临界水对重油改质中多环芳烃生成与转化影响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
- 耐高温两性离子型油井水泥缓凝剂的合成及其缓凝机理研究(第一部分)
- 耐高温两性离子型油井水泥缓凝剂的合成及其缓凝机理研究(第二部分)
- 稠油水环输送管道再启动压降特性分析 (第一部分)
- 稠油水环输送管道再启动压降特性分析 (第二部分)
- 稠油水环输送管道再启动压降特性分析 (第三部分)
- 石油钻井行业的技术新动态
- 防气窜固井水泥浆体系研究
- 油井水泥大温差缓凝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第一部分)
- 油井水泥大温差缓凝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第二部分)
- 智能油田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一部分)
- 智能油田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
- 智能油田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三部分)
- 石油钻井行业技术新动态
- 石油钻井行业技术新动态
- 钻井过程中井漏特征精细识别方法研究与应用(第一部分)
- 钻井过程中井漏特征精细识别方法研究与应用(第二部分)
- 非常规油气固井材料发展现状及趋势浅析(第一部分)
- 非常规油气固井材料发展现状及趋势浅析(第二部分)
- 石油钻井行业技术动态
- 国际石油202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回顾
- 页岩气小井眼水平井纳米增韧水泥浆固井技术(第一部分)
- 页岩气小井眼水平井纳米增韧水泥浆固井技术(第二部分)
- 新型固井冲洗液评价装置适用性分析 (第一部分)
- 新型固井冲洗液评价装置适用性分析(第二部分)
- 吉木萨尔页岩油井水泥环性能评价(第一部分)
- 吉木萨尔页岩油井水泥环性能评价(第二部分)
- 构建多维度管道巡防体系管控高后果区风险
- 管道工程建设质量问题探究
- 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和应用进展(第三部分)
- 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和应用进展(第一部分)
- 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和应用进展(第二部分)
- 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和应用进展(第四部分)
- 基于页岩油水两相渗流特性的油井产能模拟研究
- 页岩油水平井压裂后变形套管液压整形技术
- 中深层稠油化学降黏技术研究进展(第一部分)
- 中深层稠油化学降黏技术研究进展(第二部分)
- 中深层稠油化学降黏技术研究进展(第三部分)
- 中深层稠油化学降黏技术研究进展(第四部分)
- 陆相页岩油气水平井穿层体积压裂技术
- 超支化聚乙烯新材料的研究进展(第一部分)
- 超支化聚乙烯新材料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
- 纤维素纳米材料在油气行业的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孙金声院士团队
- 国内外深井超深井钻井液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第一部分)
- 国内外深井超深井钻井液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第二部分)
- 动态压力固井用疏水缔合聚合物防窜剂的合成与性能(第一部分)
- 动态压力固井用疏水缔合聚合物防窜剂的合成与性能(第二部分)
- 聚合物降滤失剂PAAAA的合成及其性能评价(第一部分)
- 聚合物降滤失剂PAAAA的合成及其性能评价(第二部分)
- 神奇的湍流减阻效应-加点高聚物就能让流体减阻
- 油井用复合低温早强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第一部分)
- 油井用复合低温早强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第二部分)
- 阴离子型丁苯胶乳粉的合成及其在油井水泥中的应用(第一部分)
- 阴离子型丁苯胶乳粉的合成及其在油井水泥中的应用(第二部分)
- 水溶性疏水缔合聚合物-膨润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第一部分)
- 水溶性疏水缔合聚合物-膨润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第二部分)
- 南海深水油气开采风险识别及安全控制技术
- 中国陆上油气田生产智能化现状及展望(第一部分)
- 中国陆上油气田生产智能化现状及展望(第二部分)
- 中国陆上油气田生产智能化现状及展望(第三部分)
- 石油钻井堵漏-施工原理-施工方法
- 钻井工程血液-钻完井液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第一部分)
- 钻井工程血液-钻完井液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第二部分)
- 钻井工程血液-钻完井液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第三部分)
- 详述固井前置液
- 国内新型油井水泥分散剂的研究进展
- 缓凝剂的作用机理及缓凝效果
- 油田工业当中消泡剂的应用
- 微交联聚合物降滤失剂的合成与性能 (第一部分)
- 微交联聚合物降滤失剂的合成与性能(第二部分)
- 抗温抗盐水基钻井液降滤失剂研究进展(第一部分)
- 抗温抗盐水基钻井液降滤失剂研究进展(第二部分)
- 抗温抗盐水基钻井液降滤失剂研究进展(第三部分)
- 超高温高密度钻井液
- 浅析减阻剂在输油管道运行中的节能降耗和增输效益
- 井控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三部分)
- 井控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二部分)
- 井控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一部分)
- 耐温型聚丙烯酰胺减阻剂研究与应用现状(第一部分)
- 耐温型聚丙烯酰胺减阻剂研究与应用现状(第二部分)
- 抗高温钻井液降滤失剂的合成及机理研究(第一部分)
- 抗高温钻井液降滤失剂的合成及机理研究(第二部分)
- 抗高温钻井液降滤失剂的合成及机理研究(第三部分)
- 油气管道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 可降解微交联减阻剂的开发及应用(第一部分)
- 石油管道输送用高效减阻剂超高分子量聚1-辛烯的合成及其结构性能(第三部分)
- 石油管道输送用高效减阻剂超高分子量聚1-辛烯的合成及其结构性能(第二部分)
- 石油管道输送用高效减阻剂超高分子量聚1-辛烯的合成及其结构性能(第一部分)
- 可降解微交联减阻剂的开发及应用(第二部分)
- 泡沫水泥浆固井技术
- 泡沫水泥浆固井技术
- 深井、超深井固井关键工具(三)
- 深井、超深井固井关键技术进展及实践 (一)
- 深井、超深井固井特色水泥浆体系(二)
- 石油支撑剂是什么
- 油田污水处理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 液化石油气(LPG)压裂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 液化石油气(LPG)压裂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 乳化原油破乳机理的研究
- 乳化原油破乳机理的研究
- 油田开发过程中厚油层剩余油分布与挖潜技术研究
- 一种低伤害压裂液的性能评价与现场应用
- 油基泥浆含油钻屑处理技术研究
- 钻井完井过程油气储层伤害机理与控制措施
- 浅谈PX 项目与我国石油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 油气并举在石油开采中的作业分析
- 斯伦贝谢如何强化技术创新
- 页岩油深斜井技术新发展
- 油田注水用杀菌剂在我国的应用及发展
- 油田开发设计方法和老油田开发现状
- 引入新井身结构提高SAGD性能
- 关于油气勘探新技术与应用分析
- 海洋油气钻探及其相关应用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 储层压裂新技术: 液化石油气无水压裂
- “大数据” 助力石油行业更高效
- 一种速溶无残渣纤维素压裂液
- 油田污水回用技术促进企业清洁生产
- 历史悠久且最有效的堵漏剂产品:Diaseal M
- 贝克休斯ClearStar压裂液体系
- EOR三大技术现状与展望
- 页岩油气开发环保新技术 移动式膜分离技术提供高容量水循环利用
- 油田化学剂在油田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 三次采油技术进展
- 中东钻井技术新进展
- 页岩气开采新工艺:无水压裂
- 以聚合物为载体的三次采油技术研究
- 深水钻井液关键外加剂优选评价方法
- 合成基钻井液技术应用
2.3.1 地层孔隙压力预测
X区块测井资料较丰富,且测井资料连续性好、纵向分辨率高,能更好地反映地层实际状况。采用测井法预测地层孔隙压力时,主要利用声波时差、密度测井等资料,预测方便、适用性好,可计算出地层孔隙压力随深度连续变化的剖面。
式中:G0为上覆岩层压力梯度,由密度测井资料求得,MPa/m;Gn为静水压力梯度,MPa/m;Ha和Hb分别为地层深度及等效深度,m。
2.3.2地层破裂压力预测
泊松比能反映地层破裂压力,可利用声波测井资料计算泊松比,然后采用R.A.Anderson的地层破裂压力预测模型计算地层破裂压力。
式中:μ为泊松比;p0为上覆岩层压力,MPa。
2.3.3 井眼压力计算
井眼压力是井筒内工作液作用于地层的压力,是井漏的主要驱动力。其中,井眼压力主要包括钻井液静液柱压力、环空压耗及波动压力。实际钻井过程中,波动压力只发生在起下钻、下套管、停泵及开泵的瞬间,且操作规范时波动压力较小,往往可忽略不计。因此,确定井眼压力时主要考虑钻井液静液柱压力和环空压耗:
式中:ph为钻井液静液柱压力,MPa;pla为环空压耗,MPa。
钻井液静液柱压力与钻井液密度及垂深有关:
式中:ρd为钻井液密度,kg/L;g为重力加速度,m/s2;Hv为垂深,m。
钻井液在井内循环系统中以管内流动和环空流动为主,因此产生环空压耗。钻井工程中常用宾汉模式和幂律流变模式计算环空压耗。其中,宾汉模式适用于宾汉塑性流体,而幂律模式适用于假塑性流体和膨胀流体。X区块钻井液流变性能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块所用钻井液为宾汉流体,因此利用宾汉模式计算环空压耗:
式中:μp为钻井液塑性黏度,Pa·s;H为井深,m;v0为井筒内钻井液平均流速,m/s;τ0为钻井液屈服值,Pa;D为钻杆内径,mm。
2.4 漏失速度分析及井漏等级划分
2.4.1 漏失速度的统计学分析模型
对X区块漏失地层的漏失压差、钻井液性能、漏失速度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漏失压差与漏失速度的相关性较好。对漏失压差和漏失速度进行最小二乘拟合,建立X区块漏失压差与漏失速度的关系(见图2),幂函数拟合结果的相关性最好,拟合相关系数为0.8632。
计算出漏失压差后,即可确定钻井液漏失速度:
式中:vloss为钻井液漏失速度,m3/h。
2.4.2 漏失速度理论分析模型推导
借鉴油田开发注水分析技术思路,利用达西渗透公式与拟稳态流动基本微分方程进行推导,建立了稳态流和非稳定流状态下漏失速度的计算模型。
若钻井液为稳定流状态,利用达西定律推导出的漏失速度为:
若钻井液为非稳定流状态,拟稳态流动基本微分方程及边界条件为:
将式(16)和式(17)代入式(15),得:
式中:h为地层厚度,m;pe为井漏影响区域边界压力,MPa;pw为井底压力,MPa;pn为静水压力,MPa;B为水体积系数;re为侵入半径,m;rw为井眼半径,m;S为表皮效应系数。
3.实例分析
X区块地层岩性以砂砾岩和泥岩交互层为主,结合区块地质、录井岩性剖面和漏失统计数据等资料,分析认为该区的漏失主要是渗透性漏失。因此,利用单孔隙泥质砂岩测井解释模型计算该区块A井岩性、物性参数,结合多信息融合井漏特征识 别方法,得到目标地层的平均孔喉半径、地层孔隙压力、地层破裂压力、井眼压力、漏失速度和井漏综合指数等井漏特征参数。A井多信息融合井漏特征精细识别方法的处理结果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A井易漏地层井筒压力大于地层孔隙压力而小于地层破裂压力,满足压差漏失条件。其中,2900~2904 m、2916~2919 m井段的井漏综合指数为0.81~0.98,地层平孔喉半径为4.46~4.67μm ,井漏可能性较高。基于地质资料与测井解释结果,分析确定易漏层段为砂砾岩地层,与校正后的岩性录井剖面基本一致,漏失压差为7.11~9.46 MPa,计算出漏失速度为2.5~4.5m3/h(微漏)。A井实钻过程中2901~2903 m井段发生井漏,平均漏速为1.5~52.0m3/h,为渗透性漏失,漏层岩性为砂岩、砂砾岩。采用井漏特征精细识别方法识别出的A井井漏层位、漏失类型和漏失速度,与现场实际井漏情况基本吻合。地层井漏特征精细识别模型具有较高可信度,适用于X区块的井漏特征识别,可应用于X区块邻井未钻易漏地层的地层对比,以及根据邻井随钻测井和现场工程资料识别井漏特征,为该区块后续钻井开发提供理论模型支撑。实钻中,A井邻井根据地层井漏特征精细识别结果配制堵漏浆,一次性堵漏成功,说明该方法能够指导现场防漏堵漏作业。
4.结论与建议
1)结合井漏基本条件及X区块地层漏失特征,建立了基于“井漏综合指数”的多信息融合的井漏特征精细识别方法。该方法识别井漏层位准确率较高,为井漏高效防治提供了技术途径。
2)测井资料具有连续性好、纵向分辨率高的特点,利用测井资料地层孔隙压力和地层破裂压力剖面,比传统的预测方法更能准确反映地层 的漏失压差,但局限于测井资料实时性差的特点, 适用于已钻井邻井漏失压差预测。
3)多信息融合的井漏特征精细识别方法,能够识别漏失层位、漏失通道类型及尺寸、漏失压差、漏失速度等井漏的主要特征参数,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其具有较好的可靠性。但该方法对所需参数资料的要求较高,在参数资料缺乏的情况下,无法有效预测井漏,后续应着力于研究参数资料较少时准确预测井漏特征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