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分析
技术分析
- 管道减阻剂在原油管道运输中的应用
- 深层超深层钻井液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一部分)
- 深层超深层钻井液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二部分)
- 深层超深层钻井液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三部分)
- 深层超深层钻井液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四部分)
- 改性玄武岩纤维对油井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第一部分)
- 改性玄武岩纤维对油井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第二部分)
- 改性玄武岩纤维对油井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第三部分)
- 中国石油陆相页岩油钻井技术现状与发展建议 (第一部分)
- 中国石油陆相页岩油钻井技术现状与发展建议(第二部分)
- 中国石油陆相页岩油钻井技术现状与发展建议(第三部分)
- 中国石油陆相页岩油钻井技术现状与发展建议(第四部分)
- 固井水泥浆用两性离子型聚羧酸分散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第一部分)
- 固井水泥浆用两性离子型聚羧酸分散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第二部分)
- 固井水泥浆用两性离子型聚羧酸分散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第三部分)
- 新型温度响应型蠕虫状胶束堵漏剂合成与评价(第一部分)
- 新型温度响应型蠕虫状胶束堵漏剂合成与评价(第二部分)
- 化工管道运输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第一部分)
- 化工管道运输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第二部分)
- 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二甲基丙磺酸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性能
- 管道流量计量技术挑战与展望(第一部分)
- 管道流量计量技术挑战与展望(第二部分)
- 管道流量计量技术挑战与展望(第三部分)
- 海洋软管应用技术与展望(第一部分)
- 海洋软管应用技术与展望(第一部分)
- 海洋软管应用技术与展望(第二部分)
- 海洋软管应用技术与展望(第四部分)
- 基于蒙脱石修饰的深层页岩封堵剂制备及性能研究(第一部分)
- 基于蒙脱石修饰的深层页岩封堵剂制备及性能研究(第二部分)
- 两性离子聚合物降滤失剂的合成及评价 (第一部分)
- 两性离子聚合物降滤失剂的合成及评价 (第二部分)
- 减阻剂在高风险管道上的应用
- 分子模拟技术在油田用丙烯酰胺聚合物中的应用进展(第一部分)
- 分子模拟技术在油田用丙烯酰胺聚合物中的应用进展(第二部分)
- 非均相体系在微通道中的封堵性能研究(第一部分)
- 非均相体系在微通道中的封堵性能研究 (第二部分)
-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研究方法、分布特征与发展趋势(第一部分)
-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研究方法、分布特征与发展趋势(第二部分)
-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研究方法、分布特征与发展趋势(第三部分)
- 能源安全战略下中国管道输送技术发展与展望(第一部分)
- 能源安全战略下中国管道输送技术发展与展望(第二部分)
- 能源安全战略下中国管道输送技术发展与展望(第三部分)
- 超临界水对重油改质中多环芳烃生成与转化影响的研究进展(第一部分)
- 超临界水对重油改质中多环芳烃生成与转化影响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
- 耐高温两性离子型油井水泥缓凝剂的合成及其缓凝机理研究(第一部分)
- 耐高温两性离子型油井水泥缓凝剂的合成及其缓凝机理研究(第二部分)
- 稠油水环输送管道再启动压降特性分析 (第一部分)
- 稠油水环输送管道再启动压降特性分析 (第二部分)
- 稠油水环输送管道再启动压降特性分析 (第三部分)
- 石油钻井行业的技术新动态
- 防气窜固井水泥浆体系研究
- 油井水泥大温差缓凝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第一部分)
- 油井水泥大温差缓凝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第二部分)
- 智能油田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一部分)
- 智能油田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
- 智能油田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三部分)
- 石油钻井行业技术新动态
- 石油钻井行业技术新动态
- 钻井过程中井漏特征精细识别方法研究与应用(第一部分)
- 钻井过程中井漏特征精细识别方法研究与应用(第二部分)
- 非常规油气固井材料发展现状及趋势浅析(第一部分)
- 非常规油气固井材料发展现状及趋势浅析(第二部分)
- 石油钻井行业技术动态
- 国际石油202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回顾
- 页岩气小井眼水平井纳米增韧水泥浆固井技术(第一部分)
- 页岩气小井眼水平井纳米增韧水泥浆固井技术(第二部分)
- 新型固井冲洗液评价装置适用性分析 (第一部分)
- 新型固井冲洗液评价装置适用性分析(第二部分)
- 吉木萨尔页岩油井水泥环性能评价(第一部分)
- 吉木萨尔页岩油井水泥环性能评价(第二部分)
- 构建多维度管道巡防体系管控高后果区风险
- 管道工程建设质量问题探究
- 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和应用进展(第三部分)
- 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和应用进展(第一部分)
- 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和应用进展(第二部分)
- 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和应用进展(第四部分)
- 基于页岩油水两相渗流特性的油井产能模拟研究
- 页岩油水平井压裂后变形套管液压整形技术
- 中深层稠油化学降黏技术研究进展(第一部分)
- 中深层稠油化学降黏技术研究进展(第二部分)
- 中深层稠油化学降黏技术研究进展(第三部分)
- 中深层稠油化学降黏技术研究进展(第四部分)
- 陆相页岩油气水平井穿层体积压裂技术
- 超支化聚乙烯新材料的研究进展(第一部分)
- 超支化聚乙烯新材料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
- 纤维素纳米材料在油气行业的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孙金声院士团队
- 国内外深井超深井钻井液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第一部分)
- 国内外深井超深井钻井液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第二部分)
- 动态压力固井用疏水缔合聚合物防窜剂的合成与性能(第一部分)
- 动态压力固井用疏水缔合聚合物防窜剂的合成与性能(第二部分)
- 聚合物降滤失剂PAAAA的合成及其性能评价(第一部分)
- 聚合物降滤失剂PAAAA的合成及其性能评价(第二部分)
- 神奇的湍流减阻效应-加点高聚物就能让流体减阻
- 油井用复合低温早强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第一部分)
- 油井用复合低温早强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第二部分)
- 阴离子型丁苯胶乳粉的合成及其在油井水泥中的应用(第一部分)
- 阴离子型丁苯胶乳粉的合成及其在油井水泥中的应用(第二部分)
- 水溶性疏水缔合聚合物-膨润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第一部分)
- 水溶性疏水缔合聚合物-膨润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第二部分)
- 南海深水油气开采风险识别及安全控制技术
- 中国陆上油气田生产智能化现状及展望(第一部分)
- 中国陆上油气田生产智能化现状及展望(第二部分)
- 中国陆上油气田生产智能化现状及展望(第三部分)
- 石油钻井堵漏-施工原理-施工方法
- 钻井工程血液-钻完井液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第一部分)
- 钻井工程血液-钻完井液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第二部分)
- 钻井工程血液-钻完井液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第三部分)
- 详述固井前置液
- 国内新型油井水泥分散剂的研究进展
- 缓凝剂的作用机理及缓凝效果
- 油田工业当中消泡剂的应用
- 微交联聚合物降滤失剂的合成与性能 (第一部分)
- 微交联聚合物降滤失剂的合成与性能(第二部分)
- 抗温抗盐水基钻井液降滤失剂研究进展(第一部分)
- 抗温抗盐水基钻井液降滤失剂研究进展(第二部分)
- 抗温抗盐水基钻井液降滤失剂研究进展(第三部分)
- 超高温高密度钻井液
- 浅析减阻剂在输油管道运行中的节能降耗和增输效益
- 井控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三部分)
- 井控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二部分)
- 井控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一部分)
- 耐温型聚丙烯酰胺减阻剂研究与应用现状(第一部分)
- 耐温型聚丙烯酰胺减阻剂研究与应用现状(第二部分)
- 抗高温钻井液降滤失剂的合成及机理研究(第一部分)
- 抗高温钻井液降滤失剂的合成及机理研究(第二部分)
- 抗高温钻井液降滤失剂的合成及机理研究(第三部分)
- 油气管道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 可降解微交联减阻剂的开发及应用(第一部分)
- 石油管道输送用高效减阻剂超高分子量聚1-辛烯的合成及其结构性能(第三部分)
- 石油管道输送用高效减阻剂超高分子量聚1-辛烯的合成及其结构性能(第二部分)
- 石油管道输送用高效减阻剂超高分子量聚1-辛烯的合成及其结构性能(第一部分)
- 可降解微交联减阻剂的开发及应用(第二部分)
- 泡沫水泥浆固井技术
- 泡沫水泥浆固井技术
- 深井、超深井固井关键工具(三)
- 深井、超深井固井关键技术进展及实践 (一)
- 深井、超深井固井特色水泥浆体系(二)
- 石油支撑剂是什么
- 油田污水处理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 液化石油气(LPG)压裂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 液化石油气(LPG)压裂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 乳化原油破乳机理的研究
- 乳化原油破乳机理的研究
- 油田开发过程中厚油层剩余油分布与挖潜技术研究
- 一种低伤害压裂液的性能评价与现场应用
- 油基泥浆含油钻屑处理技术研究
- 钻井完井过程油气储层伤害机理与控制措施
- 浅谈PX 项目与我国石油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 油气并举在石油开采中的作业分析
- 斯伦贝谢如何强化技术创新
- 页岩油深斜井技术新发展
- 油田注水用杀菌剂在我国的应用及发展
- 油田开发设计方法和老油田开发现状
- 引入新井身结构提高SAGD性能
- 关于油气勘探新技术与应用分析
- 海洋油气钻探及其相关应用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 储层压裂新技术: 液化石油气无水压裂
- “大数据” 助力石油行业更高效
- 一种速溶无残渣纤维素压裂液
- 油田污水回用技术促进企业清洁生产
- 历史悠久且最有效的堵漏剂产品:Diaseal M
- 贝克休斯ClearStar压裂液体系
- EOR三大技术现状与展望
- 页岩油气开发环保新技术 移动式膜分离技术提供高容量水循环利用
- 油田化学剂在油田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 三次采油技术进展
- 中东钻井技术新进展
- 页岩气开采新工艺:无水压裂
- 以聚合物为载体的三次采油技术研究
- 深水钻井液关键外加剂优选评价方法
- 合成基钻井液技术应用
深层页岩天然裂缝发育,普遍存在微/纳米级裂缝,但现有微纳米颗粒封堵剂存在易团聚和用量大等问题,导致井壁失稳、卡钻等井下复杂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以层状结构的蒙脱石为原料制备纳米蒙脱石,再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对纳米蒙脱石进行表面改性,合成具有疏水性的纳米封堵剂N-MMT,采用红外光谱、能谱分析、粒度分析和扫描电镜等对其表征,采用岩心自吸试验、微孔滤膜滤失试验、高温老化试验等评价了N-MMT 的封堵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纳米封堵剂 N-MMT具有预先设计的基团,其平均粒径为526nm,可显著降低岩心自吸能力,页岩岩心自吸量下降66.7%,与油基钻井液常规处理剂配伍性好,高温高压滤失量降低47%,破乳电压有所升高,稳定性更强。纳米封堵剂N-MMT能吸附在页岩微纳米孔缝处形成致密封堵膜,阻止钻井滤液进入深层页岩裂缝,保护井壁稳定,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目前,我国以页岩油、页岩气为代表的非常规深层油气资源受到了极大关注。深层/超深层地质条件复杂,深层页岩天然裂缝发育,普遍存在微纳米级裂缝,随着钻井液滤液的渗入,会进一步扩大裂缝,易发生垮塌导致阻卡,甚至卡钻、井眼报废等严重问题,给深层油气的安全高效开发带来巨大困难。纳米材料具有尺寸小、粒度均匀等特性,可以进入纳米级裂缝、孔隙中形成致密封堵层,阻 止钻井液滤液进一步侵入,达到稳定井壁的目的。目前,现场施工时多采用将纳米SiO2、纳米Fe3O4、超细CaCO3等加入钻井液中进行封堵,但颗粒易团聚,且用量大。蒙脱石是一种典型的层状黏土矿物,储量丰富、价格低廉,具有良好的离子交换性能和水化膨胀特性,在机械作用力下易剥离为纳米片而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活性位点,可用于制备环境功能材料、储能材料、阻燃材料、纳米流体通道和智能材料等先进矿物功能材料。
蒙脱石常被改性后应用于钻井工作液,有机蒙脱石在钻井液中可形成凝胶,具有良好的触变性、润滑性及稳定性等。赖南君等人将脲醛树脂分布于改性蒙脱石的层与层之间,最后加入复合剂固化,得到水平井堵水剂。闫博文等人利用罗汉果多糖与有机改性的蒙脱石和铁粉颗粒复合,形成具有一定的抗压强度和耐高温能力并能有效封堵地层微裂缝的封堵剂。宋海明等人用十八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与蒙脱石复合形成的有机土抗温达210℃,适用于高温油基钻井液的配制。目前,虽然已有大量蒙脱石改性的研究,但对于纳米尺寸的蒙脱石在页岩油基钻井液中的应用研究鲜有报道。
基于上述现状,笔者通过剥离具有层状结构的蒙脱石得到低维纳米蒙脱石,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 聚合法在纳米蒙脱石表面接枝有机分子,制备了纳米封堵剂 N-MMT,通过室内试验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评价了其抗高温封堵性能。
1.纳米封堵剂的合成
1.1合成原理
天然多层结构的蒙脱石分散在水中时会发生水化膨胀,加之层间阳离子的水化作用,蒙脱石片层间距增大,在超声作用下进一步被剥离,成为少数层的纳米蒙脱石。随后,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ATRP)对纳米蒙脱石表面接枝有机分子链,采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耦合蒙脱石表面的-OH基团,引入伯胺基团;利用2-溴异丁酰溴中活性溴原子亲核取代伯胺基团中活性H原子,同时构建后 续ATRP氧化还原的卤化-C-Br基团;对反应所 得R-Br化合物进行ATRP 聚合反应,得到纳米封 堵剂(N-MMT)。蒙脱石纳米片的制备及改性过程如图1所示。
1.2 制备步骤
1.2.1 蒙脱石纳米片的制备
在100mL去离子水中加入蒙脱石1.0g,在室温下以300r/min转速搅拌12h,制备出质量分数为1.0% 的蒙脱石悬浮液;将其置于超声波细胞破碎仪中,在 450W 超声功率下超声剥离 5min,得到低维蒙脱石悬浮液。然后加入十八烷基三甲基溴化铵0.1g,50℃下搅拌5h,以达到充分水化分散剥离的效果,进一步降低结构维度,得到低维纳米蒙脱石;用无水乙醇反复清洗降维后的蒙脱石,加入 200mL去离子水并搅拌,得到纳米蒙脱石悬浮液。
1.2.2 蒙脱石纳米片的修饰
恒温50℃条件下,向上述蒙脱石悬浮液中逐滴加入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水溶液0.2mL,充分搅拌24h,赋予蒙脱石纳米片表面活性伯胺基团。反应结束后,在转速5000r/min下离心5min,再用无水乙醇清洗3次,将离心所得沉淀物在温度85℃下真空干燥12h,即得氨基化蒙脱石。
进行ATRP反应,将氨基化蒙脱石1.0g、甲醇20mL、超纯水20mL 置于250mL 三口烧瓶中,转速300r/min磁力搅拌下依次加入2-溴异丁酰溴0.4mL、 2,2′-联二吡啶配合液2.0mL、溴化亚铜0.02g和甲基丙烯酸乙酯0.1mL;然后逐渐升温至90℃,保持冷凝回流,恒温自由反应6h。反应结束后,反应液在转速 5000 r/min下离心5min,沉淀物再用甲醇清洗;如此离心、清洗,重复3次,最后在真空105℃条件下干燥12h,得到 N-MMT。
2 纳米封堵剂表征
2.1 红外光谱
采用Nicolet 6700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定样品红外光谱,如图2所示。原始蒙脱石的红外光谱,1030,800和625cm−1处的显著吸收峰分别代表 Si-O-Si伸缩振动吸收峰和Si-O-Si变形振动吸收峰。3400cm−1处宽泛的吸收峰属于结合水-OH的特征峰,3630cm−1处的显著吸收峰代表蒙脱石中Mg-Al-OH的特征吸收峰。纳米蒙脱石进行表面改性后,明显增加了几处吸收峰。其中,2920和2850cm−1处强吸收峰归因于-CH3和-CH2-的伸缩振动,1350cm−1处吸收峰归因C-N的伸缩振动;此外,1730cm−1处吸收峰归因于酯羰基的拉伸振动,为甲基丙烯酸乙酯的特征峰。上述特征峰说明,改性后的纳米蒙脱石成功接枝了预先设计的基团。
2.2 元素分析
为进一步验证柔性接枝结构的构成,采用能谱分析仪(Phenmo pro X),对表面生长结构进行了元素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蒙脱石原样中主要元素O,Si,Al和Na的相对质量百分数为47.25%,32.27%,6.69%和2.40%,而改性蒙脱石纳米片的谱图中出现了C和N的吸收峰,C,O,Si,Al,Na和N的相对质量百分数为29.37%,32.37%,22.58%,2.60%,4.60%和1.50%,说明蒙脱石表面成功接枝了有机分子。
2.3 粒径分析
以无水乙醇为分散剂,采用Bettersize 2600LD型激光粒度仪分别对蒙脱石原样、低维蒙脱石以及最终改性产物进行了粒度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未经任何处理的蒙脱石平均粒径为2.65μm,与原始蒙脱石相比,经过机械–化学剥离的蒙脱石粒径分布峰显著左移,平均粒径为315nm,说明多层结构被有效破坏,被分解为低维度甚至为单层片状结构,利于进一步制备纳米封堵剂。而与改性前的低维纳米蒙脱石粒径分布相比,平均粒径增大为526nm,这说明通过表面生长柔性分子链增大了颗粒粒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