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分析
技术分析
- 固井水泥浆用两性离子型聚羧酸分散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第一部分)
- 固井水泥浆用两性离子型聚羧酸分散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第二部分)
- 固井水泥浆用两性离子型聚羧酸分散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第三部分)
- 新型温度响应型蠕虫状胶束堵漏剂合成与评价(第一部分)
- 新型温度响应型蠕虫状胶束堵漏剂合成与评价(第二部分)
- 化工管道运输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第一部分)
- 化工管道运输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第二部分)
- 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二甲基丙磺酸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性能
- 管道流量计量技术挑战与展望(第一部分)
- 管道流量计量技术挑战与展望(第二部分)
- 管道流量计量技术挑战与展望(第三部分)
- 海洋软管应用技术与展望(第一部分)
- 海洋软管应用技术与展望(第一部分)
- 海洋软管应用技术与展望(第二部分)
- 海洋软管应用技术与展望(第四部分)
- 基于蒙脱石修饰的深层页岩封堵剂制备及性能研究(第一部分)
- 基于蒙脱石修饰的深层页岩封堵剂制备及性能研究(第二部分)
- 两性离子聚合物降滤失剂的合成及评价 (第一部分)
- 两性离子聚合物降滤失剂的合成及评价 (第二部分)
- 减阻剂在高风险管道上的应用
- 分子模拟技术在油田用丙烯酰胺聚合物中的应用进展(第一部分)
- 分子模拟技术在油田用丙烯酰胺聚合物中的应用进展(第二部分)
- 非均相体系在微通道中的封堵性能研究(第一部分)
- 非均相体系在微通道中的封堵性能研究 (第二部分)
-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研究方法、分布特征与发展趋势(第一部分)
-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研究方法、分布特征与发展趋势(第二部分)
-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研究方法、分布特征与发展趋势(第三部分)
- 能源安全战略下中国管道输送技术发展与展望(第一部分)
- 能源安全战略下中国管道输送技术发展与展望(第二部分)
- 能源安全战略下中国管道输送技术发展与展望(第三部分)
- 超临界水对重油改质中多环芳烃生成与转化影响的研究进展(第一部分)
- 超临界水对重油改质中多环芳烃生成与转化影响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
- 耐高温两性离子型油井水泥缓凝剂的合成及其缓凝机理研究(第一部分)
- 耐高温两性离子型油井水泥缓凝剂的合成及其缓凝机理研究(第二部分)
- 稠油水环输送管道再启动压降特性分析 (第一部分)
- 稠油水环输送管道再启动压降特性分析 (第二部分)
- 稠油水环输送管道再启动压降特性分析 (第三部分)
- 石油钻井行业的技术新动态
- 防气窜固井水泥浆体系研究
- 油井水泥大温差缓凝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第一部分)
- 油井水泥大温差缓凝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第二部分)
- 智能油田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一部分)
- 智能油田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
- 智能油田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三部分)
- 石油钻井行业技术新动态
- 石油钻井行业技术新动态
- 钻井过程中井漏特征精细识别方法研究与应用(第一部分)
- 钻井过程中井漏特征精细识别方法研究与应用(第二部分)
- 非常规油气固井材料发展现状及趋势浅析(第一部分)
- 非常规油气固井材料发展现状及趋势浅析(第二部分)
- 石油钻井行业技术动态
- 国际石油202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回顾
- 页岩气小井眼水平井纳米增韧水泥浆固井技术(第一部分)
- 页岩气小井眼水平井纳米增韧水泥浆固井技术(第二部分)
- 新型固井冲洗液评价装置适用性分析 (第一部分)
- 新型固井冲洗液评价装置适用性分析(第二部分)
- 吉木萨尔页岩油井水泥环性能评价(第一部分)
- 吉木萨尔页岩油井水泥环性能评价(第二部分)
- 构建多维度管道巡防体系管控高后果区风险
- 管道工程建设质量问题探究
- 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和应用进展(第三部分)
- 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和应用进展(第一部分)
- 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和应用进展(第二部分)
- 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和应用进展(第四部分)
- 基于页岩油水两相渗流特性的油井产能模拟研究
- 页岩油水平井压裂后变形套管液压整形技术
- 中深层稠油化学降黏技术研究进展(第一部分)
- 中深层稠油化学降黏技术研究进展(第二部分)
- 中深层稠油化学降黏技术研究进展(第三部分)
- 中深层稠油化学降黏技术研究进展(第四部分)
- 陆相页岩油气水平井穿层体积压裂技术
- 超支化聚乙烯新材料的研究进展(第一部分)
- 超支化聚乙烯新材料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
- 纤维素纳米材料在油气行业的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孙金声院士团队
- 国内外深井超深井钻井液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第一部分)
- 国内外深井超深井钻井液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第二部分)
- 动态压力固井用疏水缔合聚合物防窜剂的合成与性能(第一部分)
- 动态压力固井用疏水缔合聚合物防窜剂的合成与性能(第二部分)
- 聚合物降滤失剂PAAAA的合成及其性能评价(第一部分)
- 聚合物降滤失剂PAAAA的合成及其性能评价(第二部分)
- 神奇的湍流减阻效应-加点高聚物就能让流体减阻
- 油井用复合低温早强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第一部分)
- 油井用复合低温早强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第二部分)
- 阴离子型丁苯胶乳粉的合成及其在油井水泥中的应用(第一部分)
- 阴离子型丁苯胶乳粉的合成及其在油井水泥中的应用(第二部分)
- 水溶性疏水缔合聚合物-膨润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第一部分)
- 水溶性疏水缔合聚合物-膨润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第二部分)
- 南海深水油气开采风险识别及安全控制技术
- 中国陆上油气田生产智能化现状及展望(第一部分)
- 中国陆上油气田生产智能化现状及展望(第二部分)
- 中国陆上油气田生产智能化现状及展望(第三部分)
- 石油钻井堵漏-施工原理-施工方法
- 钻井工程血液-钻完井液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第一部分)
- 钻井工程血液-钻完井液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第二部分)
- 钻井工程血液-钻完井液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第三部分)
- 详述固井前置液
- 国内新型油井水泥分散剂的研究进展
- 缓凝剂的作用机理及缓凝效果
- 油田工业当中消泡剂的应用
- 微交联聚合物降滤失剂的合成与性能 (第一部分)
- 微交联聚合物降滤失剂的合成与性能(第二部分)
- 抗温抗盐水基钻井液降滤失剂研究进展(第一部分)
- 抗温抗盐水基钻井液降滤失剂研究进展(第二部分)
- 抗温抗盐水基钻井液降滤失剂研究进展(第三部分)
- 超高温高密度钻井液
- 浅析减阻剂在输油管道运行中的节能降耗和增输效益
- 井控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三部分)
- 井控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二部分)
- 井控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一部分)
- 耐温型聚丙烯酰胺减阻剂研究与应用现状(第一部分)
- 耐温型聚丙烯酰胺减阻剂研究与应用现状(第二部分)
- 抗高温钻井液降滤失剂的合成及机理研究(第一部分)
- 抗高温钻井液降滤失剂的合成及机理研究(第二部分)
- 抗高温钻井液降滤失剂的合成及机理研究(第三部分)
- 油气管道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 可降解微交联减阻剂的开发及应用(第一部分)
- 石油管道输送用高效减阻剂超高分子量聚1-辛烯的合成及其结构性能(第三部分)
- 石油管道输送用高效减阻剂超高分子量聚1-辛烯的合成及其结构性能(第二部分)
- 石油管道输送用高效减阻剂超高分子量聚1-辛烯的合成及其结构性能(第一部分)
- 可降解微交联减阻剂的开发及应用(第二部分)
- 泡沫水泥浆固井技术
- 泡沫水泥浆固井技术
- 深井、超深井固井关键工具(三)
- 深井、超深井固井关键技术进展及实践 (一)
- 深井、超深井固井特色水泥浆体系(二)
- 石油支撑剂是什么
- 油田污水处理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 液化石油气(LPG)压裂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 液化石油气(LPG)压裂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 乳化原油破乳机理的研究
- 乳化原油破乳机理的研究
- 油田开发过程中厚油层剩余油分布与挖潜技术研究
- 一种低伤害压裂液的性能评价与现场应用
- 油基泥浆含油钻屑处理技术研究
- 钻井完井过程油气储层伤害机理与控制措施
- 浅谈PX 项目与我国石油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 油气并举在石油开采中的作业分析
- 斯伦贝谢如何强化技术创新
- 页岩油深斜井技术新发展
- 油田注水用杀菌剂在我国的应用及发展
- 油田开发设计方法和老油田开发现状
- 引入新井身结构提高SAGD性能
- 关于油气勘探新技术与应用分析
- 海洋油气钻探及其相关应用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 储层压裂新技术: 液化石油气无水压裂
- “大数据” 助力石油行业更高效
- 一种速溶无残渣纤维素压裂液
- 油田污水回用技术促进企业清洁生产
- 历史悠久且最有效的堵漏剂产品:Diaseal M
- 贝克休斯ClearStar压裂液体系
- EOR三大技术现状与展望
- 页岩油气开发环保新技术 移动式膜分离技术提供高容量水循环利用
- 油田化学剂在油田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 三次采油技术进展
- 中东钻井技术新进展
- 页岩气开采新工艺:无水压裂
- 以聚合物为载体的三次采油技术研究
- 深水钻井液关键外加剂优选评价方法
- 合成基钻井液技术应用
2.3 黏弹性对比
压裂液的黏弹性与它的携砂能力密切相关。对比了3种减阻剂在自来水中加量0.3%(w)时制备的滑溜水的黏弹性,应力扫描和频率扫描结果见图4。
由图4a可知,随扫描应力增大,试样的弹性模量(G')和黏性模量(G'')均保持不变,超过某一临界值(这一临界值即为最大线性应力,又称屈服应力)后,G'和G''均迅速下降。3个试样的屈服应力分别为0.35,0.69,1.13 Pa,屈服应力越高表明结构强度越高,高的结构强度更有利于提高对支撑剂的悬浮效果。
由图4b可知,3个滑溜水试样均表现出高频区G'大于G'',低频区G'小于G''的特征,FR-2和FR-3配制滑溜水的G'和G''的交点更趋向低频区,交点对应频率的倒数称为松弛时间(τ),τ越长越偏向弹性体;在相同频率下,FR-2和FR-3配制滑溜水的G'/G''更高。τ和G'/G''都表明,微交联减阻剂配制滑溜水的弹性特征占比更高,化学交联点的引入促进了流体由黏性向弹性的转变,更有助于提高支撑剂的悬浮能力。
2.4 携砂性对比
黏弹性测试结果对滑溜水的静态或准静态携砂更具有指导意义,而在实际应用中,滑溜水对支撑剂的携带作用是处于动态过程中的,采用平行板裂缝模拟装置进一步定性地考察了3种减阻剂配制的黏度为15 mPa·s的滑溜水的动态携砂性能,结果如图5所示。
由图5可知,虽然滑溜水的黏度相同,但携砂能力仍具有一定差异。FR-1配制滑溜水砂堤呈“中间高、两边低”的特点,最高砂堤高度为90 mm;而FR-2和FR-3配制滑溜水砂堤呈“前低后高”的特点,最高砂堤高度均为80 mm,FR-3配制滑溜水在近端的沉降最少,表明它的支撑剂运移能力最强。
相比线型减阻剂,微交联减阻剂在使用量更低的情况下可获得同等黏度的滑溜水,且动态支撑剂运移距离更远、铺砂剖面更好。在动态流动过程中,受到高速剪切时线型分子更容易沿流场取向而发生解缠结,但微交联剂减阻剂中含有更稳定的化学交联结构,能够确保溶液中的网络结构密度,赋予滑溜水相对更高的黏弹性,因此动态携砂性更优。
2.5 降解性能
压裂结束后要求减阻剂中的聚合物能降解成小分子片段,一方面降低返排液的黏度,有助于排液;另一方面减少聚合物在地层中的吸附滞留,降低对储层伤害。交联聚合物的分子尺寸大于线型聚合物,更需要关注降解能力。采用压裂返排液(矿化度8 500 mg/L)配制减阻剂添加量0.3%(w)的滑溜水,在高温滚子炉中90 ℃下老化48 h,模拟减阻剂在地层中的降解条件。对比了老化前后滑溜水的黏度变化,结果见图6。
由图6可知,微交联减阻剂配制的滑溜水老化后的黏度下降率达到80%以上,降幅明显高于线型减阻剂,且绝对黏度值也更低,说明降解性能优于线型减阻剂。一方面,高温条件下,减阻剂分子主链发生热降解断链,使得滑溜水黏度下降;另一方面,多官能团交联剂中的丙烯酸酯键在高温作用下会发生水解,生成羧酸基和醇,尤其是地层水中的钙、镁离子易与羧酸基结合,可进一步促进酯键水解。交联结构被水解破坏,分子尺寸大幅度减小,使滑溜水的破胶更彻底,因此降解性能优于线型减阻剂,从而实现保护储层的目的。
2.6 现场应用
微交联减阻剂在四川盆地沙溪庙组致密气藏金浅某井开展了现场试用。该井为水平开发井,分10段进行压裂改造,单段设计液量1 600~1 800 m3,砂量530~600 t,其中70/140目石英砂420~480 t,40/70目覆膜砂110~120 t,加砂强度5 t/m,设计施工排量16~18 m3/min,最高砂质量浓度480 kg/m3。
主体采用中高黏滑溜水,石英砂阶段减阻剂加量0.25%~0.35%(w),滑溜水黏度12~21 mPa·s;覆膜砂阶段减阻剂加量0.3%~0.35%(w),滑溜水黏度18~24 mPa·s;顶替阶段使用低黏滑溜水(6~9 mPa·s)。
该井第4~6段采用微交联减阻剂进行对比,其余7段采用线型减阻剂,第4段施工曲线如图7所示。采用微交联减阻剂施工段压力平稳,现场滑溜水取样黏度和携砂性正常,平均减阻剂加量0.32%(w),其余7段线型减阻剂平均加量0.41%(w),微交联减阻剂的使用量下降22%。
1. 结论
1)微交联减阻剂的溶解时间30~40 s左右,减阻率70%以上,与线型减阻剂相当;微交联结构的引入并不影响溶解和减阻效果,能够满足现场连续混配施工要求。
2)微交联减阻剂中引入了化学交联结构,增黏能力比线型减阻剂更强;交联剂的平均官能团数越多,增黏能力越强;但随滑溜水中减阻剂添加量增加,化学交联相比物理缠结的占比下降、作用逐渐减小,黏度增加趋势变缓。
3)相比于线型减阻剂,微交联减阻剂配制的滑溜水中网络结构更密集,弹性特征占比更高,有助于提高支撑剂的悬浮能力,动态支撑剂运移距离更远,铺砂剖面更好。
4)微交联减阻剂中多官能团交联剂的酯键在地层条件下会发生水解,破坏交联结构,使滑溜水的破胶更彻底,实现保护储层的目的。
5)微交联减阻剂比线型减阻剂现场使用添加量降低20%以上,可降低压裂液成本、减少储层伤害,实现降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