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分析
技术分析
- 固井水泥浆用两性离子型聚羧酸分散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第一部分)
- 固井水泥浆用两性离子型聚羧酸分散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第二部分)
- 固井水泥浆用两性离子型聚羧酸分散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第三部分)
- 新型温度响应型蠕虫状胶束堵漏剂合成与评价(第一部分)
- 新型温度响应型蠕虫状胶束堵漏剂合成与评价(第二部分)
- 化工管道运输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第一部分)
- 化工管道运输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第二部分)
- 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二甲基丙磺酸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性能
- 管道流量计量技术挑战与展望(第一部分)
- 管道流量计量技术挑战与展望(第二部分)
- 管道流量计量技术挑战与展望(第三部分)
- 海洋软管应用技术与展望(第一部分)
- 海洋软管应用技术与展望(第一部分)
- 海洋软管应用技术与展望(第二部分)
- 海洋软管应用技术与展望(第四部分)
- 基于蒙脱石修饰的深层页岩封堵剂制备及性能研究(第一部分)
- 基于蒙脱石修饰的深层页岩封堵剂制备及性能研究(第二部分)
- 两性离子聚合物降滤失剂的合成及评价 (第一部分)
- 两性离子聚合物降滤失剂的合成及评价 (第二部分)
- 减阻剂在高风险管道上的应用
- 分子模拟技术在油田用丙烯酰胺聚合物中的应用进展(第一部分)
- 分子模拟技术在油田用丙烯酰胺聚合物中的应用进展(第二部分)
- 非均相体系在微通道中的封堵性能研究(第一部分)
- 非均相体系在微通道中的封堵性能研究 (第二部分)
-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研究方法、分布特征与发展趋势(第一部分)
-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研究方法、分布特征与发展趋势(第二部分)
-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研究方法、分布特征与发展趋势(第三部分)
- 能源安全战略下中国管道输送技术发展与展望(第一部分)
- 能源安全战略下中国管道输送技术发展与展望(第二部分)
- 能源安全战略下中国管道输送技术发展与展望(第三部分)
- 超临界水对重油改质中多环芳烃生成与转化影响的研究进展(第一部分)
- 超临界水对重油改质中多环芳烃生成与转化影响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
- 耐高温两性离子型油井水泥缓凝剂的合成及其缓凝机理研究(第一部分)
- 耐高温两性离子型油井水泥缓凝剂的合成及其缓凝机理研究(第二部分)
- 稠油水环输送管道再启动压降特性分析 (第一部分)
- 稠油水环输送管道再启动压降特性分析 (第二部分)
- 稠油水环输送管道再启动压降特性分析 (第三部分)
- 石油钻井行业的技术新动态
- 防气窜固井水泥浆体系研究
- 油井水泥大温差缓凝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第一部分)
- 油井水泥大温差缓凝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第二部分)
- 智能油田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一部分)
- 智能油田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
- 智能油田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三部分)
- 石油钻井行业技术新动态
- 石油钻井行业技术新动态
- 钻井过程中井漏特征精细识别方法研究与应用(第一部分)
- 钻井过程中井漏特征精细识别方法研究与应用(第二部分)
- 非常规油气固井材料发展现状及趋势浅析(第一部分)
- 非常规油气固井材料发展现状及趋势浅析(第二部分)
- 石油钻井行业技术动态
- 国际石油202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回顾
- 页岩气小井眼水平井纳米增韧水泥浆固井技术(第一部分)
- 页岩气小井眼水平井纳米增韧水泥浆固井技术(第二部分)
- 新型固井冲洗液评价装置适用性分析 (第一部分)
- 新型固井冲洗液评价装置适用性分析(第二部分)
- 吉木萨尔页岩油井水泥环性能评价(第一部分)
- 吉木萨尔页岩油井水泥环性能评价(第二部分)
- 构建多维度管道巡防体系管控高后果区风险
- 管道工程建设质量问题探究
- 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和应用进展(第三部分)
- 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和应用进展(第一部分)
- 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和应用进展(第二部分)
- 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和应用进展(第四部分)
- 基于页岩油水两相渗流特性的油井产能模拟研究
- 页岩油水平井压裂后变形套管液压整形技术
- 中深层稠油化学降黏技术研究进展(第一部分)
- 中深层稠油化学降黏技术研究进展(第二部分)
- 中深层稠油化学降黏技术研究进展(第三部分)
- 中深层稠油化学降黏技术研究进展(第四部分)
- 陆相页岩油气水平井穿层体积压裂技术
- 超支化聚乙烯新材料的研究进展(第一部分)
- 超支化聚乙烯新材料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
- 纤维素纳米材料在油气行业的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孙金声院士团队
- 国内外深井超深井钻井液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第一部分)
- 国内外深井超深井钻井液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第二部分)
- 动态压力固井用疏水缔合聚合物防窜剂的合成与性能(第一部分)
- 动态压力固井用疏水缔合聚合物防窜剂的合成与性能(第二部分)
- 聚合物降滤失剂PAAAA的合成及其性能评价(第一部分)
- 聚合物降滤失剂PAAAA的合成及其性能评价(第二部分)
- 神奇的湍流减阻效应-加点高聚物就能让流体减阻
- 油井用复合低温早强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第一部分)
- 油井用复合低温早强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第二部分)
- 阴离子型丁苯胶乳粉的合成及其在油井水泥中的应用(第一部分)
- 阴离子型丁苯胶乳粉的合成及其在油井水泥中的应用(第二部分)
- 水溶性疏水缔合聚合物-膨润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第一部分)
- 水溶性疏水缔合聚合物-膨润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第二部分)
- 南海深水油气开采风险识别及安全控制技术
- 中国陆上油气田生产智能化现状及展望(第一部分)
- 中国陆上油气田生产智能化现状及展望(第二部分)
- 中国陆上油气田生产智能化现状及展望(第三部分)
- 石油钻井堵漏-施工原理-施工方法
- 钻井工程血液-钻完井液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第一部分)
- 钻井工程血液-钻完井液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第二部分)
- 钻井工程血液-钻完井液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第三部分)
- 详述固井前置液
- 国内新型油井水泥分散剂的研究进展
- 缓凝剂的作用机理及缓凝效果
- 油田工业当中消泡剂的应用
- 微交联聚合物降滤失剂的合成与性能 (第一部分)
- 微交联聚合物降滤失剂的合成与性能(第二部分)
- 抗温抗盐水基钻井液降滤失剂研究进展(第一部分)
- 抗温抗盐水基钻井液降滤失剂研究进展(第二部分)
- 抗温抗盐水基钻井液降滤失剂研究进展(第三部分)
- 超高温高密度钻井液
- 浅析减阻剂在输油管道运行中的节能降耗和增输效益
- 井控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三部分)
- 井控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二部分)
- 井控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一部分)
- 耐温型聚丙烯酰胺减阻剂研究与应用现状(第一部分)
- 耐温型聚丙烯酰胺减阻剂研究与应用现状(第二部分)
- 抗高温钻井液降滤失剂的合成及机理研究(第一部分)
- 抗高温钻井液降滤失剂的合成及机理研究(第二部分)
- 抗高温钻井液降滤失剂的合成及机理研究(第三部分)
- 油气管道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 可降解微交联减阻剂的开发及应用(第一部分)
- 石油管道输送用高效减阻剂超高分子量聚1-辛烯的合成及其结构性能(第三部分)
- 石油管道输送用高效减阻剂超高分子量聚1-辛烯的合成及其结构性能(第二部分)
- 石油管道输送用高效减阻剂超高分子量聚1-辛烯的合成及其结构性能(第一部分)
- 可降解微交联减阻剂的开发及应用(第二部分)
- 泡沫水泥浆固井技术
- 泡沫水泥浆固井技术
- 深井、超深井固井关键工具(三)
- 深井、超深井固井关键技术进展及实践 (一)
- 深井、超深井固井特色水泥浆体系(二)
- 石油支撑剂是什么
- 油田污水处理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 液化石油气(LPG)压裂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 液化石油气(LPG)压裂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 乳化原油破乳机理的研究
- 乳化原油破乳机理的研究
- 油田开发过程中厚油层剩余油分布与挖潜技术研究
- 一种低伤害压裂液的性能评价与现场应用
- 油基泥浆含油钻屑处理技术研究
- 钻井完井过程油气储层伤害机理与控制措施
- 浅谈PX 项目与我国石油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 油气并举在石油开采中的作业分析
- 斯伦贝谢如何强化技术创新
- 页岩油深斜井技术新发展
- 油田注水用杀菌剂在我国的应用及发展
- 油田开发设计方法和老油田开发现状
- 引入新井身结构提高SAGD性能
- 关于油气勘探新技术与应用分析
- 海洋油气钻探及其相关应用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 储层压裂新技术: 液化石油气无水压裂
- “大数据” 助力石油行业更高效
- 一种速溶无残渣纤维素压裂液
- 油田污水回用技术促进企业清洁生产
- 历史悠久且最有效的堵漏剂产品:Diaseal M
- 贝克休斯ClearStar压裂液体系
- EOR三大技术现状与展望
- 页岩油气开发环保新技术 移动式膜分离技术提供高容量水循环利用
- 油田化学剂在油田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 三次采油技术进展
- 中东钻井技术新进展
- 页岩气开采新工艺:无水压裂
- 以聚合物为载体的三次采油技术研究
- 深水钻井液关键外加剂优选评价方法
- 合成基钻井液技术应用
4.矿场应用
4.1球形纳米流体的矿场应用
球形纳米流体在矿场的应用案例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情况。
①胜利油田分别在2002年和2010年开展了多次纳米流体增注技术的矿场试验。2002年孤东采油厂开展了2井次的纳米级阻聚堵水矿场试验,施工完成后两口对应油井的含水率平均下降15%,共增油1.0×103 t。2010年以来纯梁采油厂成功应用聚硅纳米材料增注技术16井次,通过改变岩石润湿性增加水相渗流能力,降低注水压力,该项技术应用的增注有效率为86%。
②河南油田双河采油厂2005年开展纳米级堵水剂矿场试验5井次,堵水有效成功率100%,措施井共减少25 653.5 m3的无效注水量,措施井对应的生产井累计增油3 293.5 t,纳米级堵水剂堵水有效期长达23个月;2010年河南油田在王集和古城泌124区块选取4个井组开展了纳米深部调驱矿场试验,其中王32和柴9井组的调驱效果明显,注水井吸水剖面得到明显的改善,注入压力上升,措施有效期阶段共增油551.4 t、降水12 535.6 m3。
③2019年渤海油田KL21-1-B1井开展了生物纳米多晶硅降压增注矿场试验,措施后KL21-1-B1井注水指数从5.5 m3/(MPa·d)增加到28 m3/(MPa·d),说明该生物纳米多晶硅体系具有较好的降压增注效果。
④2014年哥伦比亚的Castilla和Chichimene油田开展了一项油基纳米流体新技术矿场试验。Castilla油田的CNA和CNB两口井分别注入31.8 m3和23.9 m3的纳米流体,闷井12 h后,产油量平均增加了43.725 m3/d;Chichimene油 田 的CHA 和CHB两 口 井 分 别 注入13.7 m3和17m3 的纳米流体,闷井12h后,CHA和CHB两口井产油量分别增加了49.3 m3 /d和13.8m3 /d。
4.2片状纳米流体的矿场应用
片状纳米流体在室内的研究较多,但在矿场的应用案例较少,下文主要列举了2D纳米黑卡在国内油田的矿场应用效果。
4.2.1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矿场应用案例
①2019年,塔河油田TK7-459井组实施2D纳米黑卡调驱试验,该井组为暗河和断裂复合岩溶区,井组连通性好,油藏温度130 ℃,地层水矿化度2.4×105 mg/L,50 ℃下原油黏度9×104 mPa·s。井组暗河连通,局部充填,单元注水期间显示两方向受效。TK7-459共注入0.005 wt%的2D纳米黑卡分散体系3 150 m3,注2D纳米黑卡分散体系不足一个月开始见效,由“1注2采”转为“1注4采”,井组平均含水由82%降至25.7%,平均日产量由6.2 t增至17.7 t,累计增油1 248.6吨,增效275.8万元,投入产出比1:6.3。
②塔河油田TK779井,前期已经注水50 000 m3,油压、套压皆为0,单方向水窜。注2D纳米黑卡分散体系2.0×103 m3时,油压上升至4 MPa (最高7.4 MPa),套压达7 MPa (最 高9.8 MPa),注 入2D纳 米 黑 卡 分 散 体系4.9×103 m3后,3口邻井均受效,“1注1采”变为“1注3采”,截止统计日期,井组累积增油2 233.9 t,平均含水率从 82%下降至 25.7%。
③塔河油田TP251X井,井间存在多级、多尺度通道,储集体沿断裂展布。在注入2D纳米黑卡分散体系过程中,油压和套压持续爬升。注入前,TP7-1含水率保持100%,产油量持续为0,当注入2D纳米黑卡分散体系后,含水率由100%下降至0,自2019年9月5日起自喷生产,自喷产油20 t/d。注2D纳米黑卡分散体系前井组产油量4 t/d,注入2D纳米黑卡分散体系后,井组日产油量达到31 t/d。
4.2.2砂岩油藏矿场应用举例
①2019年12月,辽河油田杜古20井组引入2D智能纳米黑卡技术。杜古潜山属裂缝性潜山油藏,杜古20井于1986年转注,注水井段2242~2 564 m,有效厚度267m,周边共有7口油井,油水井动态数据显示注入水主要沿条带东南方向窜进,存在较为明显的水窜通道。注入液量由 2D纳米黑卡驱油体系两个月后,井组产94.3 m3/d增至100.3 m3/d,产油量由15.6 m3/d增至20.3 m3/d,含水率由88.5%下降至79.3%。
②2020年大庆油田低渗透油藏肇52-44井区开展2D纳米黑卡驱油体系注入后,区块内平均单井含水率从水驱阶段的87.4%最低降至78.4%,平均单井产油量从标定的0.8t/d最高提升至1.5 t/d。截至统计日期为止,由于2D纳米黑卡自身的作用原油产量净增加830.5 t。
③2020年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辛154-1井区开展2D纳米黑卡驱油体系注入后,区块内综合含水率从水驱阶段的92.6%降至84.9%,综合产油量从标定的5.6 t/d增加至10.5t/d,且有效期超过1年。截至统计日期为止,由于2D纳米黑卡驱油体系的注入原油产量增加1260 t。
4.3限制纳米流体矿场大规模应用的瓶颈问题
调研发现,有关纳米驱油体系在提高采收率领域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有很多,但大部分仅为室内研究成果,而纳米驱油体系在矿场应用的报道较少。室内研究虽已证明纳米驱油技术是一项潜力巨大的提高采收率新技术,但仍存在多个问题限制纳米驱油技术在油田现场的大规模应用。目前纳米流体从室内实验推广至油藏应用过程中主要存在的两个瓶颈问题:
①缺乏高效开发非常规油藏的纳米驱油体系。目前矿场应用成功的低浓度(<1 000 mg/L)球形纳米材料主要作为增效剂使用,无法单独作为驱油体系进行矿场试验。球形纳米流体发挥楔形渗透作用时的浓度高(˃10 wt%),低浓度时无法发挥楔形渗透这一重要驱油机理,造成驱油效率不尽人意。此外,球形纳米材料与油水界面的接触形式是“点对点”接触,而二维片状纳米材料与油水界面的接触形式是“面对面”接触,该接触形式限制了二维片状纳米材料在油水界面的旋转等微运动,增强了对油水界面性质的影响,有望突破球形纳米材料的技术限制。
②二维片状纳米材料较球形纳米材料有其独特性,但关于二维片状纳米流体的研发、提高采收率机理的研究及矿场先导试验三位一体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尚不成系统,需要更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
5.结论
总结了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相关研究和应用进展,包括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纳米流体稳定性评价方法、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机理及纳米流体矿场应用进展。
1)应用于提高原油采收率领域中的纳米材料主要有表面单一润湿性纳米材料和表面亲水-亲油两亲性纳米材料,且两亲性纳米材料具有更高的界面活性,提高原油采收率潜力更大;
2)纳米流体稳定性评价方法主要有Zeta电位法、pH控制法和沉淀法,稳定性高的纳米流体是应用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前提和最基本条件;
3)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六大主要机理是降低界面张力、改变润湿性、降低原油黏度、提高泡沫稳定性、结构分离压力和降压增注;
4)球形纳米流体在浓度大于10 wt%、且加入8 wt%SDS时才会形成结构分离压力,而片状纳米流体在超低浓度(0.005 wt%)下就可形成结构分离压力,这也是片状纳米流体主要的驱油机理之一;
5)相较于球形纳米流体,片状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潜力更大,但关于二维片状纳米驱油体系的研发、提高采收率机理的研究及矿场先导试验三位一体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尚不成系统,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