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分析
技术分析
- 高效沥青分散剂的研制及性能评价(第一部分)
- 高效沥青分散剂的研制及性能评价(第二部分)
- 高效沥青分散剂的研制及性能评价(第三部分)
- 钻井液堵漏材料研究及应用现状(第一部分)
- 钻井液堵漏材料研究及应用现状(第二部分)
- 钻井液堵漏材料研究及应用现状(第三部分)
- 双碳背景下二氧化碳输送管道智能化技术应用及探索(第一部分)
- 双碳背景下二氧化碳输送管道智能化技术应用及探索(第二部分)
- 双碳背景下二氧化碳输送管道智能化技术应用及探索(第三部分)
- 扶余油田外围区块生物胶降黏压裂技术试验(第一部分)
- 扶余油田外围区块生物胶降黏压裂技术试验(第二部分)
- 减阻剂在原油管道输送过程中的应用
- 基于深度学习的管道漏磁异常数据识别方法(第一部分)
- 基于深度学习的管道漏磁异常数据识别方法(第二部分)
- 基于深度学习的管道漏磁异常数据识别方法(第三部分)
- 油气管道泄漏应急处置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第一部分)
- 油气管道泄漏应急处置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第二部分)
- 非常规储层整体压裂智能优化(第一部分)
- 非常规储层整体压裂智能优化(第二部分)
- 非常规储层整体压裂智能优化(第三部分)
- 行业技术动态,二氧化碳干法压裂
- 塔里木山前盐底恶性漏失沉降堵漏技术(第一部分)
- 塔里木山前盐底恶性漏失沉降堵漏技术(第二部分)
- 塔里木山前盐底恶性漏失沉降堵漏技术(第三部分)
- 水平管稠油掺气减阻模拟实验(第一部分)
- 水平管稠油掺气减阻模拟实验(第二部分)
- 凝点在石油管道输送中的应用
- 管道减阻剂在原油管道运输中的应用
- 深层超深层钻井液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一部分)
- 深层超深层钻井液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二部分)
- 深层超深层钻井液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三部分)
- 深层超深层钻井液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四部分)
- 改性玄武岩纤维对油井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第一部分)
- 改性玄武岩纤维对油井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第二部分)
- 改性玄武岩纤维对油井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第三部分)
- 中国石油陆相页岩油钻井技术现状与发展建议 (第一部分)
- 中国石油陆相页岩油钻井技术现状与发展建议(第二部分)
- 中国石油陆相页岩油钻井技术现状与发展建议(第三部分)
- 中国石油陆相页岩油钻井技术现状与发展建议(第四部分)
- 固井水泥浆用两性离子型聚羧酸分散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第一部分)
- 固井水泥浆用两性离子型聚羧酸分散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第二部分)
- 固井水泥浆用两性离子型聚羧酸分散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第三部分)
- 新型温度响应型蠕虫状胶束堵漏剂合成与评价(第一部分)
- 新型温度响应型蠕虫状胶束堵漏剂合成与评价(第二部分)
- 化工管道运输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第一部分)
- 化工管道运输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第二部分)
- 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二甲基丙磺酸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性能
- 管道流量计量技术挑战与展望(第一部分)
- 管道流量计量技术挑战与展望(第二部分)
- 管道流量计量技术挑战与展望(第三部分)
- 海洋软管应用技术与展望(第一部分)
- 海洋软管应用技术与展望(第一部分)
- 海洋软管应用技术与展望(第二部分)
- 海洋软管应用技术与展望(第四部分)
- 基于蒙脱石修饰的深层页岩封堵剂制备及性能研究(第一部分)
- 基于蒙脱石修饰的深层页岩封堵剂制备及性能研究(第二部分)
- 两性离子聚合物降滤失剂的合成及评价 (第一部分)
- 两性离子聚合物降滤失剂的合成及评价 (第二部分)
- 减阻剂在高风险管道上的应用
- 分子模拟技术在油田用丙烯酰胺聚合物中的应用进展(第一部分)
- 分子模拟技术在油田用丙烯酰胺聚合物中的应用进展(第二部分)
- 非均相体系在微通道中的封堵性能研究(第一部分)
- 非均相体系在微通道中的封堵性能研究 (第二部分)
-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研究方法、分布特征与发展趋势(第一部分)
-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研究方法、分布特征与发展趋势(第二部分)
-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研究方法、分布特征与发展趋势(第三部分)
- 能源安全战略下中国管道输送技术发展与展望(第一部分)
- 能源安全战略下中国管道输送技术发展与展望(第二部分)
- 能源安全战略下中国管道输送技术发展与展望(第三部分)
- 超临界水对重油改质中多环芳烃生成与转化影响的研究进展(第一部分)
- 超临界水对重油改质中多环芳烃生成与转化影响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
- 耐高温两性离子型油井水泥缓凝剂的合成及其缓凝机理研究(第一部分)
- 耐高温两性离子型油井水泥缓凝剂的合成及其缓凝机理研究(第二部分)
- 稠油水环输送管道再启动压降特性分析 (第一部分)
- 稠油水环输送管道再启动压降特性分析 (第二部分)
- 稠油水环输送管道再启动压降特性分析 (第三部分)
- 石油钻井行业的技术新动态
- 防气窜固井水泥浆体系研究
- 油井水泥大温差缓凝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第一部分)
- 油井水泥大温差缓凝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第二部分)
- 智能油田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一部分)
- 智能油田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
- 智能油田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三部分)
- 石油钻井行业技术新动态
- 石油钻井行业技术新动态
- 钻井过程中井漏特征精细识别方法研究与应用(第一部分)
- 钻井过程中井漏特征精细识别方法研究与应用(第二部分)
- 非常规油气固井材料发展现状及趋势浅析(第一部分)
- 非常规油气固井材料发展现状及趋势浅析(第二部分)
- 石油钻井行业技术动态
- 国际石油202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回顾
- 页岩气小井眼水平井纳米增韧水泥浆固井技术(第一部分)
- 页岩气小井眼水平井纳米增韧水泥浆固井技术(第二部分)
- 新型固井冲洗液评价装置适用性分析 (第一部分)
- 新型固井冲洗液评价装置适用性分析(第二部分)
- 吉木萨尔页岩油井水泥环性能评价(第一部分)
- 吉木萨尔页岩油井水泥环性能评价(第二部分)
- 构建多维度管道巡防体系管控高后果区风险
- 管道工程建设质量问题探究
- 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和应用进展(第三部分)
- 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和应用进展(第一部分)
- 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和应用进展(第二部分)
- 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和应用进展(第四部分)
- 基于页岩油水两相渗流特性的油井产能模拟研究
- 页岩油水平井压裂后变形套管液压整形技术
- 中深层稠油化学降黏技术研究进展(第一部分)
- 中深层稠油化学降黏技术研究进展(第二部分)
- 中深层稠油化学降黏技术研究进展(第三部分)
- 中深层稠油化学降黏技术研究进展(第四部分)
- 陆相页岩油气水平井穿层体积压裂技术
- 超支化聚乙烯新材料的研究进展(第一部分)
- 超支化聚乙烯新材料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
- 纤维素纳米材料在油气行业的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孙金声院士团队
- 国内外深井超深井钻井液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第一部分)
- 国内外深井超深井钻井液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第二部分)
- 动态压力固井用疏水缔合聚合物防窜剂的合成与性能(第一部分)
- 动态压力固井用疏水缔合聚合物防窜剂的合成与性能(第二部分)
- 聚合物降滤失剂PAAAA的合成及其性能评价(第一部分)
- 聚合物降滤失剂PAAAA的合成及其性能评价(第二部分)
- 神奇的湍流减阻效应-加点高聚物就能让流体减阻
- 油井用复合低温早强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第一部分)
- 油井用复合低温早强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第二部分)
- 阴离子型丁苯胶乳粉的合成及其在油井水泥中的应用(第一部分)
- 阴离子型丁苯胶乳粉的合成及其在油井水泥中的应用(第二部分)
- 水溶性疏水缔合聚合物-膨润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第一部分)
- 水溶性疏水缔合聚合物-膨润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第二部分)
- 南海深水油气开采风险识别及安全控制技术
- 中国陆上油气田生产智能化现状及展望(第一部分)
- 中国陆上油气田生产智能化现状及展望(第二部分)
- 中国陆上油气田生产智能化现状及展望(第三部分)
- 石油钻井堵漏-施工原理-施工方法
- 钻井工程血液-钻完井液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第一部分)
- 钻井工程血液-钻完井液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第二部分)
- 钻井工程血液-钻完井液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第三部分)
- 详述固井前置液
- 国内新型油井水泥分散剂的研究进展
- 缓凝剂的作用机理及缓凝效果
- 油田工业当中消泡剂的应用
- 微交联聚合物降滤失剂的合成与性能 (第一部分)
- 微交联聚合物降滤失剂的合成与性能(第二部分)
- 抗温抗盐水基钻井液降滤失剂研究进展(第一部分)
- 抗温抗盐水基钻井液降滤失剂研究进展(第二部分)
- 抗温抗盐水基钻井液降滤失剂研究进展(第三部分)
- 超高温高密度钻井液
- 浅析减阻剂在输油管道运行中的节能降耗和增输效益
- 井控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三部分)
- 井控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二部分)
- 井控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一部分)
- 耐温型聚丙烯酰胺减阻剂研究与应用现状(第一部分)
- 耐温型聚丙烯酰胺减阻剂研究与应用现状(第二部分)
- 抗高温钻井液降滤失剂的合成及机理研究(第一部分)
- 抗高温钻井液降滤失剂的合成及机理研究(第二部分)
- 抗高温钻井液降滤失剂的合成及机理研究(第三部分)
- 油气管道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 可降解微交联减阻剂的开发及应用(第一部分)
- 石油管道输送用高效减阻剂超高分子量聚1-辛烯的合成及其结构性能(第三部分)
- 石油管道输送用高效减阻剂超高分子量聚1-辛烯的合成及其结构性能(第二部分)
- 石油管道输送用高效减阻剂超高分子量聚1-辛烯的合成及其结构性能(第一部分)
- 可降解微交联减阻剂的开发及应用(第二部分)
- 泡沫水泥浆固井技术
- 泡沫水泥浆固井技术
- 深井、超深井固井关键工具(三)
- 深井、超深井固井关键技术进展及实践 (一)
- 深井、超深井固井特色水泥浆体系(二)
- 石油支撑剂是什么
- 油田污水处理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 液化石油气(LPG)压裂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 液化石油气(LPG)压裂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 乳化原油破乳机理的研究
- 乳化原油破乳机理的研究
- 油田开发过程中厚油层剩余油分布与挖潜技术研究
- 一种低伤害压裂液的性能评价与现场应用
- 油基泥浆含油钻屑处理技术研究
- 钻井完井过程油气储层伤害机理与控制措施
- 浅谈PX 项目与我国石油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 油气并举在石油开采中的作业分析
- 斯伦贝谢如何强化技术创新
- 页岩油深斜井技术新发展
- 油田注水用杀菌剂在我国的应用及发展
- 油田开发设计方法和老油田开发现状
- 引入新井身结构提高SAGD性能
- 关于油气勘探新技术与应用分析
- 海洋油气钻探及其相关应用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 储层压裂新技术: 液化石油气无水压裂
- “大数据” 助力石油行业更高效
- 一种速溶无残渣纤维素压裂液
- 油田污水回用技术促进企业清洁生产
- 历史悠久且最有效的堵漏剂产品:Diaseal M
- 贝克休斯ClearStar压裂液体系
- EOR三大技术现状与展望
- 页岩油气开发环保新技术 移动式膜分离技术提供高容量水循环利用
- 油田化学剂在油田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 三次采油技术进展
- 中东钻井技术新进展
- 页岩气开采新工艺:无水压裂
- 以聚合物为载体的三次采油技术研究
- 深水钻井液关键外加剂优选评价方法
- 合成基钻井液技术应用
针对塔河油田井筒举升过程中沥青质随温度降低逐渐析出、聚集、沉淀造成严重堵塞的问题,采用钢丝网溶解法开展沥青分散剂的研制和评价。通过对井筒沉积物进行三组分、元素组成、扫描电镜(SEM)等表征分析,确定塔河油田井筒沉积物的主要成分为沥青质。根据相似相溶原理,研制出了一套高效溶解沥青质的分散剂LYH-1(芳烃溶剂LY+1.0%正戊醇+1.0%壬基酚+0.2%石油磺酸盐)。水浴50℃,将沥青质沉积物浸泡在沥青分散剂LYH-1中静置反应4 h,5 g沥青分散剂LYH-1对1 g沥青质沉积物的溶解率高达97%,长时间放置不聚集,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和普适性能。通过研究高效沥青分散剂LYH-1对沥青质的作用机理,证明其主要通过氢键、π-π相互作用与沥青质沉积物形成稳定体系,降低沥青质聚集物粒径,使聚集体稳定悬浮于溶液中,阻碍沥青质进一步絮凝沉积。研究结果表明,LYH-1是一种新型的高性能沥青分散剂,它可以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有效防止油井和地面管道的堵塞,实现增产目标,提高稠油油藏的开发效益。
全球稠油储量丰富,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但其开采面临诸多的挑战。由于稠油中的胶质和沥青质含量高、轻质馏分少,具有高黏、高密度的特性,再加上外界因素的变化,稠油中沥青质易失稳发生聚集,在油气开采过程中阻塞渗流路径,妨碍原油的流动,从而降低油藏采收率。国内外研究人员采用空气泡沫驱、火驱、蒸汽驱、原位催化改质等技术来降低黏稠度,提高采收率。塔河油田蕴藏大量的稠油,其中沥青质含量更是高达40%以上,稠油开采遇到的相关沥青质沉积问题更加严重,对油田生产和经济效益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解决稠油开采过程中沥青质沉积问题,通需要向原油中加入分散剂,分散剂包裹在沥青颗粒的周围,使沥青聚集物在胶质悬浮液中保持稳定。但目前市面上的分散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使用效果会因油质的不同有所差异,不能普遍适用于国内各大油田作业。原油中沥青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是最重的,且具有极强的极性。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含有极性基团或芳香基团的极性有机溶剂能够与沥青质分子相互作用,通过缩小沥青质微粒的尺寸和减少其凝聚行为将沥青质微粒分散,确保沥青质微粒在原油中保持悬浮状态。沥青质中杂原子的含量越高,其作用力就越强,分子间的结合程度也越高,沥青质更容易聚集并沉淀下来。此外,多数高效沥青分散剂都是石油行业禁止使用的有机氯溶剂,价格昂贵,亟需研发出一 种不含有机氯的高效沥青分散剂。
本文针对塔河油田沥青质富集堵塞油井的问题,开展了筛选单一溶剂、优化溶剂配方实验,研制出一种新型高效分散剂LYH-1,并建立了一套高效准确测定沥青分散剂溶解率的新方法。分散剂LYH-1能使沥青质在原油中以稳定分散的状态存在,防止它们因自缔合而导致储层孔隙、管道堵塞,对原油开采和加工过程中控制沥青质稳定分散态意义重大。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实验用原料包括:塔河哈一联、哈六联沉积物;二甲苯、芳烃溶剂LY、脂肪酸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ε-己内酯、乙酸丁酯、乙二醇乙醚醋酸酯、丙二醇丁醚、三乙二醇单丁醚、烷基水杨酸钙、N-N-二(羟基乙基)椰油酰胺、壬基酚、1,6-己二醇、正戊醇、正辛醇、乙二醇丁醚,均为分析纯;美孚S150溶剂油(S150)、美孚S180溶剂油(S180)、C9芳烃、95%无水乙醇、辛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4)、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石油磺酸盐、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span-60)、油酸山梨坦(span-80)、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9),均为工业品。
1.2 实验仪器与参数设定
①扫描电镜(SEM)分析。加速电压:15.0 KV;工作距离:8.0~8.9 mm;喷金。
②元素组成(EA)分析。CHN模式条件:980 ℃,采集时间300 s;S模式条件:980 ℃,采集时间500 s;O模式条件:1 070 ℃,采集时间 500 s。
③AMG EVOSFL无目镜倒置荧光显微镜分析。电源:220 V(交流);环境温度:10~35 ℃;相对湿度:20%~85%。
④BT-9300LD干湿法激光粒度仪分析。分散介质为水,遮光率1.03%、物质折射率1.630 00+0.100 00i、介质折射率1.333,采集3次取平均值。
1.3 沥青分散剂评价方法的构建
目前国内没有建立沥青分散剂的相关评价标准,为了满足油田现场快速评价沥青分散剂性能的要求,本文构建了一套高效准确测定沥青分散剂溶解率的新方法。具体操作如下:将哈一联沥青质沉积物制成1 g小球,放入5 g分散剂,在30 ℃恒温试验箱溶解120 min;滤过120目钢丝网,无水乙醇清洗瓶底部剩余沉积物,置于50℃烘箱中烘干6 h;取出称重并记录剩余不溶物质量,沉积物溶解质量与沉积物初始质量的比值即为沉积物的溶解率。溶解反应过程如图1。利用差量法对比各种分散剂对沥青质沉积物处理前后的状态,优选出溶解效果好的分散剂。
1.4 塔河沥青质沉积物的分离
沥青质沉积物的分离参考SY/T 7550—2004《原油中蜡、胶质、沥青质含量测定法》。取一份沉积物样品用正庚烷溶解,将不溶物过滤掉,再用正庚烷回流,将不溶物中的石蜡和胶质去除,然后用甲苯将沥青质反萃取出,再将其溶出,通过计算得到沥青质的含量。此外,1份试样经氧化铝柱层析去除胶质后再经甲苯-丙酮(1∶1)混合进行脱蜡处理,采用冷冻-结晶法对样品中的蜡组分进行测定。采用差值法对样品进行分析,得出样品中胶质含量。测定流程如图2。
2. 结果与讨论
2.1 表征分析
2.1.1 沉积物化学组分分析
表1为哈一联沉积物三组分测定结果。
哈一联地层中的沉积物含有40.5%的沥青质、12.1%的胶质和1.07%的石蜡,其主要成分是沥青质。
2.1.2 沥青质元素组成分析
对哈一联沉积物中抽提出来的沥青质进行元素组成测定,确定沥青质中的元素含量,结果见表2。
该沥青质含有较多的杂原子(O、S、N),杂原子含量O>S>N。沥青质中的杂原子能通过电荷转移、氢键、偶极等作用力产生较强的内聚力,极易出现分子缔合团聚现象,表现为层状堆积,由此引起沥青质的沉积。沥青质的氢碳比(H/C)对沥青质的聚集行为起着不可避免的作用,较低的H/C比使沥青质聚集趋势增强。沥青质中杂原子含量、硫含量越高,沥青的极性基团越多,即杂原子与碳原子之比[(N+O+S)/C]越高,越容易在界面上吸附。哈一联沥青质中的H/C很低,硫含量较高,表明该沥青质的缩合度很高,具有较多环状、芳环等不饱和度高的结构,沥青质更容易在井壁上聚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