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分析
技术分析
- 管道减阻剂在原油管道运输中的应用
- 深层超深层钻井液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一部分)
- 深层超深层钻井液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二部分)
- 深层超深层钻井液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三部分)
- 深层超深层钻井液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四部分)
- 改性玄武岩纤维对油井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第一部分)
- 改性玄武岩纤维对油井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第二部分)
- 改性玄武岩纤维对油井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第三部分)
- 中国石油陆相页岩油钻井技术现状与发展建议 (第一部分)
- 中国石油陆相页岩油钻井技术现状与发展建议(第二部分)
- 中国石油陆相页岩油钻井技术现状与发展建议(第三部分)
- 中国石油陆相页岩油钻井技术现状与发展建议(第四部分)
- 固井水泥浆用两性离子型聚羧酸分散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第一部分)
- 固井水泥浆用两性离子型聚羧酸分散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第二部分)
- 固井水泥浆用两性离子型聚羧酸分散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第三部分)
- 新型温度响应型蠕虫状胶束堵漏剂合成与评价(第一部分)
- 新型温度响应型蠕虫状胶束堵漏剂合成与评价(第二部分)
- 化工管道运输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第一部分)
- 化工管道运输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第二部分)
- 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二甲基丙磺酸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性能
- 管道流量计量技术挑战与展望(第一部分)
- 管道流量计量技术挑战与展望(第二部分)
- 管道流量计量技术挑战与展望(第三部分)
- 海洋软管应用技术与展望(第一部分)
- 海洋软管应用技术与展望(第一部分)
- 海洋软管应用技术与展望(第二部分)
- 海洋软管应用技术与展望(第四部分)
- 基于蒙脱石修饰的深层页岩封堵剂制备及性能研究(第一部分)
- 基于蒙脱石修饰的深层页岩封堵剂制备及性能研究(第二部分)
- 两性离子聚合物降滤失剂的合成及评价 (第一部分)
- 两性离子聚合物降滤失剂的合成及评价 (第二部分)
- 减阻剂在高风险管道上的应用
- 分子模拟技术在油田用丙烯酰胺聚合物中的应用进展(第一部分)
- 分子模拟技术在油田用丙烯酰胺聚合物中的应用进展(第二部分)
- 非均相体系在微通道中的封堵性能研究(第一部分)
- 非均相体系在微通道中的封堵性能研究 (第二部分)
-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研究方法、分布特征与发展趋势(第一部分)
-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研究方法、分布特征与发展趋势(第二部分)
-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研究方法、分布特征与发展趋势(第三部分)
- 能源安全战略下中国管道输送技术发展与展望(第一部分)
- 能源安全战略下中国管道输送技术发展与展望(第二部分)
- 能源安全战略下中国管道输送技术发展与展望(第三部分)
- 超临界水对重油改质中多环芳烃生成与转化影响的研究进展(第一部分)
- 超临界水对重油改质中多环芳烃生成与转化影响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
- 耐高温两性离子型油井水泥缓凝剂的合成及其缓凝机理研究(第一部分)
- 耐高温两性离子型油井水泥缓凝剂的合成及其缓凝机理研究(第二部分)
- 稠油水环输送管道再启动压降特性分析 (第一部分)
- 稠油水环输送管道再启动压降特性分析 (第二部分)
- 稠油水环输送管道再启动压降特性分析 (第三部分)
- 石油钻井行业的技术新动态
- 防气窜固井水泥浆体系研究
- 油井水泥大温差缓凝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第一部分)
- 油井水泥大温差缓凝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第二部分)
- 智能油田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一部分)
- 智能油田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
- 智能油田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三部分)
- 石油钻井行业技术新动态
- 石油钻井行业技术新动态
- 钻井过程中井漏特征精细识别方法研究与应用(第一部分)
- 钻井过程中井漏特征精细识别方法研究与应用(第二部分)
- 非常规油气固井材料发展现状及趋势浅析(第一部分)
- 非常规油气固井材料发展现状及趋势浅析(第二部分)
- 石油钻井行业技术动态
- 国际石油202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回顾
- 页岩气小井眼水平井纳米增韧水泥浆固井技术(第一部分)
- 页岩气小井眼水平井纳米增韧水泥浆固井技术(第二部分)
- 新型固井冲洗液评价装置适用性分析 (第一部分)
- 新型固井冲洗液评价装置适用性分析(第二部分)
- 吉木萨尔页岩油井水泥环性能评价(第一部分)
- 吉木萨尔页岩油井水泥环性能评价(第二部分)
- 构建多维度管道巡防体系管控高后果区风险
- 管道工程建设质量问题探究
- 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和应用进展(第三部分)
- 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和应用进展(第一部分)
- 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和应用进展(第二部分)
- 纳米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和应用进展(第四部分)
- 基于页岩油水两相渗流特性的油井产能模拟研究
- 页岩油水平井压裂后变形套管液压整形技术
- 中深层稠油化学降黏技术研究进展(第一部分)
- 中深层稠油化学降黏技术研究进展(第二部分)
- 中深层稠油化学降黏技术研究进展(第三部分)
- 中深层稠油化学降黏技术研究进展(第四部分)
- 陆相页岩油气水平井穿层体积压裂技术
- 超支化聚乙烯新材料的研究进展(第一部分)
- 超支化聚乙烯新材料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
- 纤维素纳米材料在油气行业的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孙金声院士团队
- 国内外深井超深井钻井液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第一部分)
- 国内外深井超深井钻井液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第二部分)
- 动态压力固井用疏水缔合聚合物防窜剂的合成与性能(第一部分)
- 动态压力固井用疏水缔合聚合物防窜剂的合成与性能(第二部分)
- 聚合物降滤失剂PAAAA的合成及其性能评价(第一部分)
- 聚合物降滤失剂PAAAA的合成及其性能评价(第二部分)
- 神奇的湍流减阻效应-加点高聚物就能让流体减阻
- 油井用复合低温早强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第一部分)
- 油井用复合低温早强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第二部分)
- 阴离子型丁苯胶乳粉的合成及其在油井水泥中的应用(第一部分)
- 阴离子型丁苯胶乳粉的合成及其在油井水泥中的应用(第二部分)
- 水溶性疏水缔合聚合物-膨润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第一部分)
- 水溶性疏水缔合聚合物-膨润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第二部分)
- 南海深水油气开采风险识别及安全控制技术
- 中国陆上油气田生产智能化现状及展望(第一部分)
- 中国陆上油气田生产智能化现状及展望(第二部分)
- 中国陆上油气田生产智能化现状及展望(第三部分)
- 石油钻井堵漏-施工原理-施工方法
- 钻井工程血液-钻完井液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第一部分)
- 钻井工程血液-钻完井液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第二部分)
- 钻井工程血液-钻完井液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第三部分)
- 详述固井前置液
- 国内新型油井水泥分散剂的研究进展
- 缓凝剂的作用机理及缓凝效果
- 油田工业当中消泡剂的应用
- 微交联聚合物降滤失剂的合成与性能 (第一部分)
- 微交联聚合物降滤失剂的合成与性能(第二部分)
- 抗温抗盐水基钻井液降滤失剂研究进展(第一部分)
- 抗温抗盐水基钻井液降滤失剂研究进展(第二部分)
- 抗温抗盐水基钻井液降滤失剂研究进展(第三部分)
- 超高温高密度钻井液
- 浅析减阻剂在输油管道运行中的节能降耗和增输效益
- 井控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三部分)
- 井控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二部分)
- 井控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第一部分)
- 耐温型聚丙烯酰胺减阻剂研究与应用现状(第一部分)
- 耐温型聚丙烯酰胺减阻剂研究与应用现状(第二部分)
- 抗高温钻井液降滤失剂的合成及机理研究(第一部分)
- 抗高温钻井液降滤失剂的合成及机理研究(第二部分)
- 抗高温钻井液降滤失剂的合成及机理研究(第三部分)
- 油气管道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 可降解微交联减阻剂的开发及应用(第一部分)
- 石油管道输送用高效减阻剂超高分子量聚1-辛烯的合成及其结构性能(第三部分)
- 石油管道输送用高效减阻剂超高分子量聚1-辛烯的合成及其结构性能(第二部分)
- 石油管道输送用高效减阻剂超高分子量聚1-辛烯的合成及其结构性能(第一部分)
- 可降解微交联减阻剂的开发及应用(第二部分)
- 泡沫水泥浆固井技术
- 泡沫水泥浆固井技术
- 深井、超深井固井关键工具(三)
- 深井、超深井固井关键技术进展及实践 (一)
- 深井、超深井固井特色水泥浆体系(二)
- 石油支撑剂是什么
- 油田污水处理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 液化石油气(LPG)压裂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 液化石油气(LPG)压裂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 乳化原油破乳机理的研究
- 乳化原油破乳机理的研究
- 油田开发过程中厚油层剩余油分布与挖潜技术研究
- 一种低伤害压裂液的性能评价与现场应用
- 油基泥浆含油钻屑处理技术研究
- 钻井完井过程油气储层伤害机理与控制措施
- 浅谈PX 项目与我国石油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 油气并举在石油开采中的作业分析
- 斯伦贝谢如何强化技术创新
- 页岩油深斜井技术新发展
- 油田注水用杀菌剂在我国的应用及发展
- 油田开发设计方法和老油田开发现状
- 引入新井身结构提高SAGD性能
- 关于油气勘探新技术与应用分析
- 海洋油气钻探及其相关应用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 储层压裂新技术: 液化石油气无水压裂
- “大数据” 助力石油行业更高效
- 一种速溶无残渣纤维素压裂液
- 油田污水回用技术促进企业清洁生产
- 历史悠久且最有效的堵漏剂产品:Diaseal M
- 贝克休斯ClearStar压裂液体系
- EOR三大技术现状与展望
- 页岩油气开发环保新技术 移动式膜分离技术提供高容量水循环利用
- 油田化学剂在油田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 三次采油技术进展
- 中东钻井技术新进展
- 页岩气开采新工艺:无水压裂
- 以聚合物为载体的三次采油技术研究
- 深水钻井液关键外加剂优选评价方法
- 合成基钻井液技术应用
摘要
针对低温环境导致水泥浆强度发展缓慢的难题,本文合成了C-S-H早强晶种,并将其与Li2CO3、Na2SO4、NaAlO2共混制备了一种适用于深水低温环境的油井水泥早强剂。首先,采用FT-IR、XRD、EDS与SEM分析了C-S-H早强晶种的化学组成、结构与微观形貌;其次,对复合低温早强剂的早强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下,低温早强剂的早强效果显著,将水泥石8h、12h、24h的抗压强度由0MPa提升至0.6、0.8、1.4MPa。早强机理分析结果表明:低温早强剂中的C-S-H早强晶种的成核作用与Na2SO4、NaAlO2、Li2CO3共同作用,加速了水化诱导期水化颗粒表面不渗透膜的破裂,使水泥浆水化诱导期提前结束进入加速阶段,从而提高低温下水泥石的早起抗压强度。
深水油气资源已成为常规油气资源最重要的战略接替资源。深水油气开发由于其特殊的环境,如水深、地层结构、天气条件、油田设施的缺乏等,使得开发过程更加复杂。在油气资源开发过程中,深水固井技术是深水油气资源产能释放的重要保障。深水固井面临低温、低裂缝梯度、浅流风险和天然气水合物等各种挑战,这些挑战直接影响着固井安全和质量。在这些恶劣的因素中,低温是深水固井最严峻的挑战,海底泥线温度约为4℃,这导致水泥石强度发展缓慢。低温环境严重影响水泥浆的水化进程,继而影响水泥石的强度发展,不能产生相应强度稳固套管,影响整个钻井施工的作业安全。
目前,加入早强剂是提高深水低温固井水泥浆早期强度的主要方法,但传统早强剂存在水泥石后期强度低、收缩增大、耐久性差等问题。Na2SO4、NaAlO2、Li2CO3等早强组分早强效果显著,对混凝土后期强度及耐久性能影响较小,且复合型早强剂能较好地协调发挥单一组分的早强性能。在0~5℃的深水低温环境下,早强剂的研究及应用相对较少,且低温早强效果有限,低温下早强剂的作用机理及其对水泥浆性能影响的研究也较少。
针对传统早强剂早强效果的不足,本文合成了C-S-H早强晶种并分析了其化学组成、结构与微观形貌。将该C-S-H早强晶种与Li2CO3、Na2SO4、NaAlO2作为原材料,制备出了一种适用于深水低温环境的油井水泥早强剂ZQ-1,并研究了其增强性能及增强机理。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WQF520型傅里叶红外光谱仪;
*X’Pert MPD PRO型X-射线衍射能谱仪;
*GENESIS XM型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
*Quanta 450型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
*NYL-300型压力试验机。
*G级油井水泥,四川嘉华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降失水剂G80L、减阻剂F41L,天津中海油服油田化学有限公司;
*其余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C-S-H晶种的制备
*将Na2SiO3、9H2O和Ca(NO3)2·4H2O配制成1mol/L的溶液;
*量取100mL Ca(NO3)2溶液倒入三口烧瓶中,滴加适量NaOH溶液,将溶液调节至pH>11;
*于60℃、1200r/min搅拌速度下滴加100mL Na2SiO3溶液,滴加速度为60滴/min,滴毕,反应7d。
*用无水乙醇洗涤,抽滤,于60℃干燥2d得到C-S-H早强晶种。
1.3 低温早强剂ZQ-1的制备
采用正交实验,以Na2SO4、NaAlO2、Li2CO3与C-S-H早强晶种作为原材料,制备出复合低温早强剂ZQ-1。ZQ-1的组分为2%Na2SO4+0.2%NaAlO2+4%Li2CO3+2% C-S-H早强晶种。
1.4 水泥浆的制备
按GB/T 33294-2016《深水油井水泥试验方法》制备水泥浆体系,配方如表1所示。
1.5 抗压强度测试
将水泥浆倒入50x50x50mm的立方体水泥测试模具中;每个实验组制作3个平行试样;放入低温养护箱中,分别养护8、12、24和36h后进行抗压强度测试。
2. 结果与讨论
2.1 C-S-H早强晶种的表征
(1)FT-IR
图1为C-S-H早强晶种的FT-IR谱图。由图1可知,400~1000cm-1处特征峰非对称和对称的Si-O键吸收峰,441cm-1与663cm-1处特征峰为Si-O-Si的弯曲振动吸收峰;C-S-H早强晶种结构中的(Si-O)Q1和(Si-O)Q2的特征峰位于804cm-1和962cm-1,说明合成的C-S-H早强晶种结构中硅氧四面体主要为Q1和Q2两种聚合形态,且所合成C-S-H凝胶中的硅氧四面体主要为长链状;1637cm-1,3000~3700cm-1处特征峰为羟基的伸缩振动吸收峰。
(2)XRD
图2为C-S-H早强晶种的XRD谱图。由图2可知,C-S-H早强晶种的衍射峰在30°附近出现强而尖锐的衍射峰和低强度衍射峰,其余为相对分散的特征峰。低角度的衍射峰为C-S-H早强晶种的层状结构衍射峰,表明合成的C-S-H晶种具有一定有序性。比较标准光谱发现C-S-H主要为凝胶结构,在光谱中未发现反应物的明显衍射峰,因此C-S-H凝胶纯度较高。
(3)EDS
图3和表2为C-S-H早强晶种的EDS谱图和元素分析结果。由图3和表2可以看出,C-S-H早强晶种中包括钙、硅、氧元素;Si含量为8.59%,Ca含量为8.09%,因此Ca/Si=8.09%/8.59%≈0.94。
(4)SEM
C-S-H早强晶种的SEM照片如图4所示。从图4可以看出,C-S-H早强晶种多为团聚状、无定形、无规则的凝胶态结构,在微观形貌为层叠堆积状,堆叠结构较为致密,且表面附着无规则的聚集体颗粒;C-S-H早强晶种表面粗糙,具有凹凸不平的突起,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有利于C-S-H早强晶种发挥成核作用。
2.2 低温增强性能
表3为养护时间8~36h,养护温度5℃,不同加量ZQ-1下水泥石的抗压强度。由表3可知,随着早强剂ZQ-1掺量的增加,水泥石在8h、12h、24h以及36h时抗压强度相比于空白水泥石均有所提高。当ZQ-1掺量为5%时,各养护龄期下水泥石抗压强度均达最大,分别为0.6、0.8、1.4、2.4M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