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油气体制改革窗口期:油价回升别想了

        当国际油价跌到60美元/桶时,国家能源局似乎有些坐不住了。《经济观察报》获悉,去年的11月和12月份,能源局组织召开了多次会议讨论油价。

        参加会议的不仅有能源局的官员,还包括以中石油、中石化[微博]、中海油“三桶油”为代表的石油公司、业内专家以及部分第三方机构。

        这几次会议的主题便是讨论国际油价的走势以及未来的预判。在一次会议上,中海油的代表认为国际油价在2015年上半年不会好转,预计到下半年才会温和的恢复。

        除了中海油外,中石油、中石化的代表也对未来国际油价的走势不太乐观。尽管油公司们并没有对具体数字做出预判,但在他们看来,高油价时代可能一去不复返了。“当时的判断是,上半年可能会进一步的下探。主要依据还是以沙特为首的几个主要产油国咬着不放,不减产。”参与上述会议的人士透露。

        与石油公司的悲观不同的是,参加会议的第三方机构人士却相对乐观。当时他们的观点是油价跌到60美元/桶的时候已经到底了。

        事实证明,石油公司的担忧成为了现实。进入到1月份,国际油价继续下探,不仅没能守住60美元/桶,甚至跌破了50美元/桶。而在半年多前,国际油价还在100美元/桶以上。

        数据显示,NYMEX原油期货价格在1月6日跌破了50美元/桶;三天之后,布伦特原油价格也跌破了50美元/桶。截至1月16日,NYMEX原油期货价格为46美元左右;布伦特原油价格为48美元/桶左右。

        尽管众多采访对象对未来国际油价的走势判断不一,对油价暴跌的解释也不完全相同,但相对统一的观点是,国际油价至少在未来一两年内很难有大的起色。

        或许,高油价时代真的离去,低油价才会是新常态。

 

高油价魔咒

        过去十年,除了08-09年外,全球大部分时间其实是处于高油价时代。而起步较晚的中国油气改革则一直被高油价魔咒所困扰。

        1998年,中国对油气行业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重组。这次重组诞生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此后至今,中国的油气行业进入了“三桶油”时代。

        与此同时,在油气领域的改革,也被提上了议程。上述专家回忆称,石油大重组后,油气领域内的改革,大的方向就是推进政企分开,进行市场化改革。

        尤其是200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在油气领域内关于引入市场机制,减少行政干预被认为是该领域内改革的核心。

        2000年12月14日~15日,当时的国务院体改办曾在北京召开了一次“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监管体制改革”研讨会。

        在这次会议上,时任中石化总经济师刘文龙便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原油、成品油定价机制。对于成品油定价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与中国成品油消费结构的结合,解决与国际市场的时滞等问题。

        中海油总公司法律顾问曹云石则建议,石油天然气行业要走市场化道路,引入有序的竞争机制,按照WTO的规则及中国政府的对外承诺,逐步取消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及下游市场的准入限制。

        中海油内部人士称,在油气领域内的改革过去十年大方向其实一直没变,那就是进行市场化改革。

        但自从中国加入WTO之后,国际油价也随之一路上涨。尤其是从2007年开始,全球基本进入了较高油价时代。

        接近发改委的人士称,高油价带来的问题是,市场化改革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诸多阻碍,导致不少改革时至今日都没有完成,甚至有些改革无法推行。“以成品油定价机制为例,可以说十多年来,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与国际接轨,但时至今日也未能完全实现接轨。”接近发改委的人士称。

        中国成品油定价机制几经更改,最终在2009年形成了一个定价机制,那就是当国际油价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加权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油价。

        但这个定价机制并未能完全实现与国际原油市场接轨。于是在2013年,成品油新定价机制再度完善,改为“将调价周期缩短至10个工作日,取消上下4%的幅度限制”。

        该定价机制的出台,意味着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革基本完成,一改过去“该跌不跌”、“涨多跌少”的局面。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国内成品油价格依照国际原油价格,实现了“12连跌”。

        除了成品油外,天然气价格改革目标也是市场化,与国际接轨。但时至今日,天然气价改仍然未能够完成。“跟成品油价格相比,天然气价改更复杂、涉及面更广。在高油价背景下如果硬推行的话,那就意味着终端用气价格肯定会涨,一涉及到涨价,问题就复杂了。”接近发改委的人士说。

        为此,发改委为天然气价改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逐步实施。目前,天然气价改已经完成了前两步,预计2015年上半年将会完成第三步。

        高油价的另一“功劳”便是缔造了“三桶油”的强大。以中石化为例,2004年,中石化的总资产为4600亿元;到了2013年,中石化的总资产达到1.38万亿。净利润则由当时的322.7亿,达到2013年的671.79亿元。

        在国际油价上涨的同时,“三桶油”的垄断其实也在加剧。上述专家表示,它们一定程度的垄断,反过来又会对改革形成阻力。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张抗称,油气工业的上游处于高度行政性垄断中,上游的垄断制约着中下游市场化进程。

        一个明显的例子体现在油气管网的独立。在中国,中石油垄断者70%以上的原油管道以及90%的天然气管道。

        近年来,按照国外的经验,管道独立于石油公司的改革势在必行,主管部门并且已经做出了方案。去年年初,能源局出台《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监督办法》,试图以此来打破中石油、中石化在管网领域的垄断。

        但接近发改委的人士称,在油气管网领域的改革将不可能短时间内完成,尽管改革方向确定,但很难实施。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受到了中石油方面的阻力。

        中石油内部人士称,无论是管网还是其他领域的改革,中石油是一家公司,有时候必须得为股东负责。

 

窗口

        如果说高油价时期,油气领域的改革会遭受诸多阻力的话,那么在当下油价背景下,改革时机似乎来临。

        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称,现在是一个很好的(改革)时机,主管部门应该利用好这个窗口,加快推进油气领域的改革。

        普氏能源资讯中国区编辑部总监陆彬称,亚洲一些国家的政府正在利用低油价环境推进成品油市场改革,无论是通过减少补贴、取消价格管制还是开放私人投资的方式。

       “政府是时候让价格反映国内以及国际油价的供需平衡了。要实现这一点,首先政府要取消或改革原油进口配额以及成品油出口配额制度。”陆彬说。

        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则建议,应该加快推出《石油天然气法》。

        事实上,早在2000年举办的“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监管体制改革”研讨会上,时任中石油副总经理郑虎便建议抓紧对油气上游行业领域的立法工作,包括尽快制定并颁布《石油法》、《天然气法》。

        11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价格改革,更大程度地让市场定价,明确指出,价格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是推进市场化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

        此后,接近发改委的人士称,天然气价改将继续提速。最新的计划是,“第三步”可能会提前在今年上半年完成。

        按照原计划,中国天然气价改“第三步”是要力争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届时气价将彻底与国际接轨,将不再分存量气和增量气.

        上述人士称,在完成“第三步”之后,可能会继续深化改革,将天然气价格彻底市场化。

        油气领域的改革方向其实很明确,那就是市场化,但在高油价的时候顾虑太多,只能慢慢来。现在的油价水平可以说的确是改革的好时机。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信昌卓润官方网站:www.zoran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