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世界能源格局

        全球油气行业基本面正发生诸多变化,包括北美能源崛起、地缘政治重构、天然气地位日益显著、深水和北极区等超大型“新时代项目”进退维谷,以及能源民族主义出现新格局

        几个关键领域的变化,正在重塑全球油气市场的结构:能源供应商主导地位的此消彼长;天然气市场从区域化向全球化发展,石油市场从全球化向区域化发展;在全球能源结构中,一些燃料的市场份额不断增长,另一些燃料的市场份额出现下跌;回报率下跌,但资本项目扩大至“超大型”范围;为应对地缘政治忧虑而开放和封锁边境,以及供需状况的转变。

        全球油气投资者都在关注北美大陆。美国页岩气的蓬勃发展,让其能源更接近于自给自足状态,而这在几年前根本难以想象。 美国从能源主要进口国到即将成为能源出口国,这种转变产生的涟漪效应,现在正波及中东、俄罗斯和中国。有人担心,美国提升能源独立性的诉求,可能造成国家的孤立主义以及对参与国际事务的热情降低。这种情况不太可能发生。新的能源供应来源以及日趋激烈的能源需求竞争(尤其是亚太区),将重塑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缔造国与国之间更紧密而不是更疏离的相互依存关系。

        同时,市场转而青睐全球能源结构中更洁净的燃料,这对天然气是利好消息,并且随着天然气全球化的发展,最终会惠及液化天然气。供需增加正在提高天然气的可替代性,对石油指数化价格构成压力,迫使其考虑价格灵活和目的地可转换的合约选择。 在这些趋势下,平衡油气的全球供需,在新领域采取新方法管理超大型项目,亦会导致更加放宽的民族主义政策。民族主义政策是一把双刃剑,虽可保护现有国内市场,但亦会限制产量增长前景。

美国能源自给的全球影响

        北美页岩岩层开采上的突破,对美国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意义。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的预测,美国有望在这个十年结束时成为天然气净出口国,这个转变对石油市场同样影响深远。不断增长的国内能源产量,无疑提升了美国的竞争力。外包到海外是美国企业几十年来的发展趋势,但由于公司寻求利用低成本能源和高技能人才,同时避免知识产权风险和管理延长供应链的挑战,“回流”美国日益受到许多公司的青睐。

        石化企业几年前看好成本更低的中东国家,现在正逐步回归美国国内。过去几十年来一蹶不振的制造业,也准备迎接由能源推动的复苏。中美制造业的成本,到2015年将基本持平,一方面是因为美国经营成本降低,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劳动力成本逐步提高、能源成本增加以及人民币升值所致。

        鉴于美国在能源和经济上的独立性提升,一些评论人士担心,美国会否将焦点转向国内议题,因而降低对外交政策的关注。另有评论人士认为,这意味着美国在中国、俄罗斯、中东和非洲这些地区的国家利益的相对均衡发生了变化。 美国能源复兴,对该国地缘政治事务具有广泛的影响。如果美国能源产量高于自身能源供应量,就会减少对中东能源供应的依赖.现在就预测美国将撤离中东有些言过其实。全世界石油市场联系紧密,不论中东地区还是不是美国进口原油的主要来源,一旦中东的石油供应中断,美国的国内市场仍会受到波及。

        自“阿拉伯之春”以来,中东地区的动荡局势司空见惯。当前还没有任何一方能够代替美军,在该地区维持力量均衡,而且美国又有重要盟友的支持。所以,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还是会继续参与中东的事务。美国参与中东事务,亦是一项重要的外交政策议题,具有比中东地区丰富的能源供应更广泛的意义。美国致力打击全世界范围的恐怖主义活动,作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缔约国,美国积极与伊朗就核计划展开谈判。美国对中东能源供应依赖减少的同时,亚洲和中国对中东能源供应的依赖则在加强。

        1992年,中国成为原油净进口国,到2004年,中国的原油消耗量已达到640万桶/天,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美国能源信息署曾预测,到2014年的某个时候,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 中国(包括香港)消耗的石油量,从2005年的720万桶/天增至目前的1050万桶/天,占世界石油需求的12%。到2040年,中国的进口需求估计将增至近1800万桶/天。

        为了维持经济增长,中国需要确保能源安全,即保证拥有充足、多样化、稳定和价格合理的供应。所以,中国要想维持既得利益,就必须维护中东的稳定以及保护马六甲海峡。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开始采取“走出去”的能源政策。国内供应增长停滞不前,管道输送的经济效益低下,中国别无他法,惟有寻求新的海外供应,于是中东成为中国主要的石油进口来源地。如今,中国超过一半的原油进口来自中东。尽管中国努力使石油供应来源多样化,但短时间内不大可能减少对中东的依赖。

        美国能源信息署表示,中东向中国的石油出口预计将从2011年的290万桶/天增至2035年的670万桶/天,占中国原油进口的54%。中国对中东和北美能源供应的依赖,就要求保持区域性稳定和确立稳定的贸易合作伙伴关。尽管海湾合作委员会相对稳定,但自“阿拉伯之春”开始以来,中国在中东所有主要原油供应国的政局都不稳定。而俄罗斯新建的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会否成为中国新的重要稳定石油供应来源,尚待分晓。

        如果能源是中国经济奇迹的唯一致命伤,中国是否会选择更直接地参与中东的政治、经济甚至军事事务?一些人认为,这种可能性极小,因为“不干涉别国内政”是中国最重要的外交政策原则。面对冉冉上升的中国和振兴的俄罗斯对全球事务的影响,在美国为保持其全球力量平衡管理者的角色所做的持续努力中,我们感受到了北美能源革命的地缘政治影响.美国为满足自身的能源需求,需要减少能源出口占GDP的比重,同时行业竞争力稳步提升,因此美国总体上将越来越富裕。这将加强美国保持其海外承诺的能力,和管理对世界石油市场至关重要的海上航道的意愿,而不是提供一个方便的手段卸弃这些义务。就俄罗斯而言,北美产量上升将迫使其重新平衡欧洲与亚洲之间的油气出口,以确保在未来几年为其经济提供至关重要的收入。特别是欧洲天然气市场,其市场份额竞争愈演愈烈,可能迫使所有天然气出口国全面降低欧洲的价格。如果欧洲的页岩气革命接踵而至,欧洲能源市场可能进一步减少长期天然气进口量。就中国而言,地缘政治影响完全是积极的。中国可以继续利用美国的制海权,与美国在19世纪倚赖英国的制海权如出一辙。此外,与美国的供应竞争问题将可留待未来解决。中国的页岩气革命已在筹划当中,与此相关的问题已可抛诸脑后。

能源新供应重塑地缘政治

        欧佩克和俄罗斯主导油气出口环境长达半个多世纪之久。如今,新的供应国正在挑战其霸主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地缘政治格局亦在悄然改变。随着碳氢化合物的需求中心转向亚太区,争夺供应控制权的竞争正在被争夺客户的竞争所取代。这种变化增加了供应的多样性,并潜移默化地减少了中断风险,因此可使进口国受益。

        2012年,欧佩克的出口占全球原油消费总量的28%,与十年前的数据几乎一模一样。虽然欧佩克仍将是全球石油市场的主要力量,但美国和其他地区的产量不断增加,将可能通过控制边际产量来限制欧佩克影响原油价格的能力。美国非传统能源的急速发展,是对这种力量转变影响最大的因素。

        在过去,欧佩克通过降低其成员国的整体出口上限,来解决供应过剩的状况和低迷的价格。但这一次,内部纷争可能会制约欧佩克提供统一回应的能力。2013年,尽管利比亚的危机、伊拉克的技术问题和对伊朗的制裁等状况严重制约了上述国家的出口,但欧佩克的产量始终徘徊在约定的3000万桶/天限额之上。

        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和科威特等国富余的生产能力,弥补了产量损失。这与伊朗等富余生产能力有限的国家意愿背道而驰——伊朗等国希望降低总体产量以确保高价。

        未完待续...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信昌卓润官方网站:www.zoranoc.com